河北省怀来县戏曲发展综述

河北省怀来县戏曲发展综述辽、金元、明建都北京,怀来成为京师近郊县,是控制北疆之要塞。怀来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南部与北京市延庆县、昌平县及门头沟区接壤,西南与涿鹿县毗邻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河北省怀来县戏曲发展综述

综述

张玉生

怀来县历史悠久。传说中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忘古战场即在怀来境内。秦始皇统一天下,置三十六郡,郡治设沮阳(今本县大古城)。经秦、汉到三国,沮阳城为上谷郡治历经五百余年。唐代,怀来设妫州。元代,属中书省。辽、金元、明建都北京,怀来成为京师近郊县,是控制北疆之要塞。

清代,怀来、新保安二卫属直隶省宣化府,为东路。康熙三十二年,改卫为县。民国十八年划归察哈尔省。1952 年属张家口地区管辖。

怀来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南部与北京市延庆县、昌平县及门头沟区接壤,西南与涿鹿县毗邻,西部与下花园区相连,北部与赤城县交界。

怀来总面积为一千八百零一平方公里。境内南北群山起伏,中部为百里平川。有永定河、桑干河、洋河、妫水河四条河流。京包、丰沙、大秦、沙蔚四条铁路,京张高速等五条干线公路从县内通过。全县辖十一个镇六个乡,二百七十九个行政村,二百八十八个自然村,总人口至 2005 年底为三十三万八千六百三十四人。

一、怀来秧歌戏

怀来戏曲艺术具有久远而深厚的传统。据清光绪八年编纂的《怀来县志》风俗篇记载:“各村堡皆有庙,秋成必酿(凑)钱演戏,以报神庥(保护)。工商各有祭,亦各以时演戏……上元张灯三夜,演戏祭三官神”。

1983 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收编了全国戏曲剧种三百一十七种,怀来秧歌为其中之一。全文如下:剧种名称,怀来秧歌;形成时间,清代末叶;形成地点,河北怀来;所唱腔调,民间小调;流布地区,河北怀来。据考证,以上大百科全书中所谈到的怀来秧歌确有其事,至于形成时间,所唱腔调及流布地区则颇有出入。

怀来秧歌戏究竟始于何年,无史料可考,目前尚不能定论。秧歌来源于插秧时所唱歌曲,它和采茶歌、山歌和渔歌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民用秧歌唱故事,与舞蹈相结合发展成为地秧歌、高脚秧歌或武秧歌,成为每年正月民间举办的“社火”节目。在此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秧歌戏,由小旦、小生、小丑等扮演人物,唱民歌小曲,反映民间生活的“对对戏”。

据载,明洪武年间,太祖第十九子穗就藩宣府,朱元璋曾赐他大量词曲、乐户供享用。彼时杂剧演出已相当活跃。及至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随着蒲人王崇古总督宣(化)、大(同),早已形成蒲剧既有专业班社北上演出。至清康熙后期,战乱稍息,农业生产、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萌发了多年的民间戏曲随之蓬勃兴起。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起来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吸收早期流入本地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秧歌戏主要以地区命名,因之在这一时期孕育产生了怀来秧歌这一剧种。

当时所演的秧歌戏和现在所见的秧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主要演出一些戏剧片段或小折子戏。剧情简单粗俗,此时红、黑、生、旦、丑基本齐全。而现在人们所说的秧歌则纯属“地上跑”和高跷一类了。秧歌戏唱腔多来自梆子腔,初具大戏之规模。它的表演恢谐、红火,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直到现在,一些老年人仍将农村中戏班称为秧歌班。

二、康乾年间的戏曲活动

怀来的主要剧种为山西梆子(因源于山、陕的蒲州、同州,又称山陕梆子、秦腔),其较早流入本县,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张家口对外通商引来了山西梆子说怀来戏离不开张家口,故得首先从张家口的戏谈起。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9),张家口对外开放,成为中俄、蒙汉通商的交通枢钮和物资集散地。各地商号云集在这块铺满元宝的土地上。当时张家口以山西商贾最具实力,他们多来自祁县、太谷、平遥。俗话说,商路即戏路,是他们把家乡戏山西梆子带到张家口,使这里成为塞北著名的戏窝子。从此后,山陕伶人沿着行商古道源源不断地从忻州、代州接踵踏上这座“旱码头”搭班献艺。从现存戏台题壁看,早在乾隆年间怀来便有山陕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

在大量山陕戏班在怀来乡村演出的影响下,本地戏曲班社应运而生。从涿鹿县清宁堡、张顺屯(东堡)、季家寺戏台留下的题壁看,本县鸡鸣驿王家永成班曾在乾隆四十年、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年有演出题壁记载,时延二十余年之久。

(二)山陕梆子进京演出,把戏带到怀来

怀来自古以来交通发达。秦筑有“驰道”,隋开辟为御道,到元代驿道已具规模,西通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东达燕京(今北京)。沿驿道线上有驿站,供驿吏、商人住宿,达到“宾从有供,邮行有程”。本县经怀来城有土木驿、雷家站(今新保安)、鸡鸣驿。鸡鸣驿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完备的骑路驿城。

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讲座》中说:“自康熙年间,‘秦优新声’来北京后,从此以‘山陕梆’名义一直来去,未曾间断……”《凌霄汉阁剧话》(摘自 1941 年 130 期《立言画刊》一文在谈到戏曲变迁时也说:“清初至乾隆初、中……领起高原系之秦腔。乾隆中、晚,川、甘、陕、山等高原系大举进京,秦腔渐盛……”

山陕梆子戏曲艺人进京演出,怀来为必经之地。这是山陕梆子较早流入本县的主要原因。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好戏如痴。张家口旧园班主“十三旦”侯俊山光绪八年诏入内廷供奉,每年都要乘驮轿到北京为宫庭演出御戏。慈禧太后赏六品顶戴。“云遮月”、“天明亮”、“二毛旦”等名伶进京献艺,深得重誉。“云遮月”、“天明亮”亦被邀进清宫,得宫庭重赏。这一时期,怀来修建庙宇之风大兴,而且每座庙宇对面都筑有戏台。怀来村村都有庙,有庙就有戏台。较大村庄一村多台,如鸡鸣驿就有九座庙宇,九座戏台。山陕艺伶途经此地都要献艺演出,并在后台上留下演出题壁。

(三)山西洪洞移民爱听家乡戏

在怀来常听老人们讲:“我们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当地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明史和洪洞县档案馆的《古槐迁民纪略》记载:明初华北、中原、山西等地,长年遭受兵灾,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城郭空虚,田地荒芜。明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城北五里的贾村广济寺设立移民登记站,然后由官兵押送各地。故土难离,当移民离开洪洞县时,只能远远望见耸立在广济寺那棵老槐树……

据《古槐迁民纪略》载,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分九批。

本县档案局现存资料证实,由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三次迁入我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迁入古家窑乡—带二十五个村,永乐元年(1403)迁入头堡等八个村,其中永乐十三年(1415)迁入上八里等十个村为第九批。翻开 1983 年本县地名办公室出版的《怀来县地名资料汇编》,书中所记载的我县大部分村庄之来历,确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本县黄营村王有富在七十三岁时回忆他的家谱(家谱已毁于“文革”期间)记载,祖先为山西洪洞县王家湾人。他曾到过洪洞县打听是否有王家湾?当地人告诉他:“距县城二十华里,该村是个大村”。王家湾确有此地。

大量移民从晋地到本县安家落户,同时也带来了当地习俗,每逢来自山陕艺人到当地演出,移民听到乡音自然乐于接受。渐渐地这一剧种在本地播下了种子,并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光绪年间为戏曲活动的鼎盛时期

光绪年间,是山陕梆子的兴盛时代。随着商业的发达,大城镇中各种商业会馆普遍建立,各地戏班依附本地商业会馆为落脚点开展演出活动。这一剧种在张家口得到了地方官员、晋籍商贾和当地观众的欢迎。

当时张家口有三处戏园,大兴园(乾隆年间山西富商兴建)、小兴园(咸丰年间,恭亲王府通事李玉喜出资,仿北京广和楼兴建)、翠丰园(光绪六年,察哈尔协领景介臣为侯俊山所建)。来自山陕名伶荟萃云集在这“旱码头”争奇斗艳,各显其能。“陕西帮”又称“蒲州帮”,代表人颇多,如一千红、千二红、二宝红、元元生、翎子生、八百里等。此处还有“忻州帮”,均是晋北一带名伶,如“捞鱼鹳”、“云遮月”、“天明亮”等。以至于到后来,晋中的“祝丰园”将全班人马都搬到了张家口。

过去在山西梨园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学在忻代二州,红火在东西两口(东口张家口,西口包头)”或曰:“生在陕西,学在蒲州,红火在崞县忻州,驰名在宣、大、京、口”之说。

此时,张家口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山西梆子的第二故乡了。

光绪中叶宣化知府之子吴闰青先生在 1942 年出版的《立言画刊》之《塞北戏曲异闻》中谈到五十年前张家口戏曲盛况写道:

“按张家口为塞北重镇,故有旱码头之称,北通库恰,南达京津,十里长街,上下两堡,商人则以晋人所经营之茶庄、票庄、钱行为最盛,是以山西人张垣(张家口)具有最大之势力。因之所演之戏,亦以山西梆子为主,本地梆子次之,并无皮黄……盖彼时张家口所演者,确是一种陕西梆子,为真正地道之秦腔也。”

“‘本地梆子’与园子秦腔不同,彼时有‘锦屏’、‘黄英’、‘狼山’三班,三班中以狼山班为最强……曾记狼山、锦屏两班武戏为多,如非园子戏不演之武戏也,(嗣后翠峰园班主侯俊山因北京化之关系,始加武戏,而侯俊山本人亦时常反串《八大锤》《伐子都》《翠屏山》《连环套》等戏),狼山班以演《溪皇庄》最为本地人所欢迎……”

“秦腔在先不重武戏,嗣因狼山、锦屏两班来口,颇演武戏,以致园子戏大有相形见绌之势,于是侯俊山首先添演,而小兴园亦由北京约去武生、武二花各一人(此系直隶梆子,故与秦腔角色不甚合拍),仅能单演武戏,观者以不是山西口音,遂称之为侉子生、侉子黑,余初赌此勇猛功夫,深以为异,故赴小兴园时为最多(好在是官座),尚记得如演《天飞闸》则飞真叉,彼时深以为空前绝后之技,而旧园中侯俊山亦时演《画春园》(即《拿九花娘》,并反串《伐子都》。于是张垣戏风之一变。”

以上吴闰青先生说的正是当年狼山班在清光绪年间张家口演出的真实情况。狼山班在张家口演出获得了山城人民的高度评价,送其“狼山班进口盖三园”之美名,称东路王。

文中所说的狼山班即本县狼山永顺和班。锦屏班在赤城县雕鹗乡向阳村,由福顺班、玉顺班、合顺班联合组成。黄英班为本县的黄营村的双合班(因其口音关系,将黄营写成黄英)。彼时狼山戏极为盛行,被称为狼山梆子、东路梆子。狼山科班艺徒将这一剧种带回各地。

在张家口各县编写戏曲志的采访过程中,涿鹿县文化局贾连亮在《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辑《涿鹿戏曲情况》一文中写道:“背锅生”崔文,矾山野场人。其子三毛旦崔德才(七十四岁时)回忆说:“涿鹿县的山西梆子发展,和狼山裴师爷(狼山丑)、白师爷(狼山黑)分不开,他们为我们县培养了一批演员,这些演员把戏带回来了……”

赤城县戏曲志编写小组张学文在文中写道:“赤城东路梆子的形成和发展,狼山科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从狼山回来的名角都是身怀绝技,以超群的武功誉满塞北。这些高徒回赤城后,教出大批名伶徒孙……”

蔚县戏曲志编写小组张启维在《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辑中《关于蔚州大戏的一些情况》一文中也多次提到狼山班:

“最早的蔚州大戏,是当地人传说的‘东路派狼山大戏’。蔚县白乐镇老艺人王贵说:“咱县的大戏,老辈子叫狼山梆子……”

光绪年间,仅狼山一个村同时就有三个著名戏班,即永顺和班,永盛班和成顺班,统称东路王,活跃在坝上坝下诸县及山西、内蒙、北京部分地区。县内有影响的班社还有黄营的双合班、麻峪口村的永庆班。光绪二十五年,横岭村又传入河北梆子,建立义和班。此时县内戏班达近百个。名噪一时的演员有“狼山丑”裴永祯、“狼山红”(姓裴,名不详)、“狼山黑”白成功、“三盏灯”王瑞、“懈怠丑”潘永红、“舍命生”(姓王,名不详)、武丑王殿魁、“飞刀生”王德魁、“老疙瘩”(姓袁、名不详)、“玉兰花”李元春、“白菜心”徐庭俊等。

这一时期,怀来城乡“会戏”、“社戏”、“行戏”、“青苗戏”、“求雨戏”、“开镰戏”、“谢茬戏”、“过年戏”一年四季锣鼓之声不断。此时,怀来戏剧班社林立,名伶高徒云集。新保安孟铜铺生产的晋剧响铜器远销山、陕、冀、蒙各地,怀来真可谓是塞北名副其实的戏剧之乡了。

四、民国时期的戏曲活动

民国初年,张家口戏坛以唱山西中路梆子为主。山西刚出科的演员都把到张家口献艺做为“镀金”。时人流传着:欲在山西成名,须在东口(张家口)唱红的说法。凡是在张家口闯出牌号的伶人回到山西都是身价倍增。此时,张家口的观众随着时代衍变和欣赏的变化,(此时中路梆子出现大批女伶)都喜欢看山西中路梆子。东路梆子虽有自已独特的剧目和不同的声腔艺术,由于著名科班先后停办,在张家口已失去与中路梆子的竞争能力。但狼山科班培养出来的演员在塞北一带城乡戏班中均为主要角色,故当地剧种仍以演唱东路梆子为主,部分交通方便的村镇改演山西中路梆子。

民国时期,县内戏曲活动仍很活跃。1935年,镇边城建立蹦蹦戏班荣华和班,这一时期较著名戏曲艺人有:“官厅红”刘存义、“玉石黑”王志云、“活屁股丑”常顺、“沙果红”张进善、“牡丹花”(姓勾,名不详),还有陆金贵、沈其魁、杨世林、任自新、杨文明等人。

1937 年“芦沟桥”事变后,8 月怀来沦陷。本县戏剧行业一度陷于绝境。各戏班纷纷解散停业演出,艺人被迫改行。许多戏箱、戏装先后被日寇、土匪抢劫、焚烧……1938 年,在伪蒙疆自治政府统治时期的怀来城没有任何娱乐场所,县公署部分人员在怀来城成立怀来京剧社,1944年解散。

五、新中国成立后戏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建国初,本县戏曲事业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全县农村业余剧团迅速恢复,并在传统古装戏山西中路梆子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歌剧团”(现代戏、歌剧)。根据“业余自愿、小型多样、为生产政治服务”的原则,广泛配合了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在宣传婚姻法时,排演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蝶双飞》;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排演了《保家卫国》《纸老虎不可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排演了《人往高处走》《哪条路好》《通天桥》;在社会主义大辩论时,排演了《白毛女》《九件衣》《刘介梅忘本回头》等剧目。这一时期,曾多次举办老艺人座谈会、导演训练班。戏曲观摩会演,涌现出南水泉、新保安光明街、蚕房营、沙城、北辛堡等一批优秀业余剧团。

1958年,怀来文艺大学成立,设戏剧系,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干部王广地担任戏剧系主任。怀来文艺大学歌舞剧团在中国文联和团中央汇报演出了晋剧《小二姐做梦》《阮浪花》,郭沫若、阳翰笙、叶圣陶等领导观看了演出。是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评剧院到沙城和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烈士家乡南山堡进行了慰问演出。

1959 年,张家口专区晋剧团下放本县后成立怀来县晋剧团(怀、涿分县后划归涿鹿县)。1962年初,张家口地委将地区戏校冀剧科分配本县,成立怀来县少年河北梆子剧团(后改称怀来县河北梆子剧团)。是年,张家口话剧团全体师生也下放到了本县。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传统戏一律被斥之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禁止演出。戏装大部分在“破四旧”中被烧毁或损坏。本县城乡专业和业余剧团排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剧目。

十年动乱结束,经过拨乱反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曲事业又得到了恢复,再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县各剧团又购置大批戏装和道具,演出传统剧目,并涌现出了诸如东八里、大黄庄、土木等一批活动较好的农村业余剧团。曾在怀来工作过的有当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屠岸。剧作家有容为曜、冯大海。著名戏剧演员有:蔡有山、崔德才、刘仙梅、范明武、郝金锐。本地在外县工作的戏剧界人士有:石宗山、张宪岭、张仲武、常大安、范建平、杨韶华、童光范、王鉴良、曹雅娴、王秀岩、许继业、席振德、赵贵山等人。本县杜瑞香、武香玲、刘德胜、杨景琴、宋天成曾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闫刚直、张玉生现为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闫刚直曾为张家口戏剧家协会理事。

怀来的戏曲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历了流入、发展、繁荣等曲折过程。近年来,由于城乡电视的普及、现代音乐和歌舞的流行,人们的欣赏观念也在改变。戏曲观众年龄都在六十岁开外,中青年人很少问津。戏曲艺术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知道,在怀来的历史上,戏曲艺术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47382.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