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1965年,南京一位村民扛起锄头,正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可是正当他锄地的时候,干着干着突然发现手感不对,地下似乎有别的东西。用锄头多锄了几下之后,这名村民赫然发现,自家田地的下面竟然有一处类似建筑物的东西。
村里的人闻讯都赶来围观,有几位念过书的年轻人说,这里可能有古墓。于是村里人就赶快打电话上报江苏省文物局。沉睡千年的古墓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被意外发现。
1965年~1970年,经过考古专家将近5年的艰苦挖掘,象山合葬墓群里整整七座墓的全貌终于显露在考古人员的面前。后来经过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专家研究发现这是东晋豪门望族:王彬家族墓合葬群。该家族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郊幕府山西南的象山南麓,目前已发掘5万平方米以上,随葬品较丰富。
王彬大家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大家肯定都记得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王谢”是显赫世家的代名词,分别指东晋时以王导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王谢两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振聋发聩的名门望族。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的尊贵地位也无人可及。王谢两家的婚嫁除了与皇家攀龙附凤外,基本只在彼此之间选择。
东晋时期,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史册,合称“王谢”。王彬就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是东晋四大豪族之首。王彬是宰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的堂弟,官至尚书、左仆射(宰相),卒于公元336年。书圣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就是王彬的哥哥。
这次挖到了以王彬为墓主的合葬墓群,意味着考古人员可以对东晋时期的贵族圈子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研究。这对于很多考古人员来说是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不过,在考古人员们激动地进一步研究之后,他们发现墓穴里有一处奇怪的现象让他们无法理解:
王彬所葬的位置旁边,葬着一位女性,但这位女性并不是王彬的妻子,因为王彬的妻子夏金虎葬在了6号墓的位置。
按理说,这类贵族合葬墓群里,墓主人应该跟自己的妻子合葬才对,王彬墓却并非如此。
那么跟他葬在一起的女性到底是谁呢?考古人员对此一头雾水,无奈之下只能继续挖掘,希望出土的其他文物可以解释这一奇特现象。
不过,经现场有经验的专家判断,墓穴的规格和形式与当时的夫妻合葬墓不一样。果不其然,在后期出土的很多文物中,出现了一块内容极其完整、文字清晰可辨的墓志铭。依据上面的文字,专家发现了王彬身边女性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他的女儿,叫王丹虎。
但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王丹虎跟父亲王彬葬在一起?要知道,古代女性一旦出嫁,死后就应该葬在夫家的墓穴里,而不是回到父母家下葬。这是很忌讳的事情,所以只有夫妻合葬墓,没有父女合葬墓。
而王丹虎的遗体不仅葬在了父亲的墓穴里,而且还占了父亲身边本应作为妻子的位置。这样奇怪的下葬方式,让考古人员又是一头雾水。
为了弄清真相,考古人员对王丹虎的墓进行了深度挖掘。专家从王丹虎3号墓的墓室中挖出了40多件金银瓷器,其中包括十多支金钗,数十颗珍珠宝石,以及数以千计的新奇艺术品,由此可见王丹虎家境富裕。但是在王丹虎的墓志铭上,却没有提及她的夫家,这点十分不寻常,原先专家以为,王彬可能很宠爱这个女儿,就算她不愿意嫁人,王彬也不强求。从古到今,父女合葬几乎没有,所以说这种解释过于勉强。
后来,在一次勘察中,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十分精美的漆盒,盒子里有两百多颗红色的药丸。这些药丸的直径在5毫米左右,平均重量差不多有0.3克。而且200颗药丸大小大致相同,一看就不是天然生成,而是经过古代人工调配之后生产出来的。
有些甚至因为年代久远成了粉末状, 当他们看到这些药丸时,它们的颜色非常鲜艳,以至于专家们怀疑这是一种叫做朱砂的颜料。为了搞清楚这些神秘药丸的用处,于是取了其中的三种作为样本送到南京医学院实验室进行测试。一边进行化验,一边参照古籍寻找其名称。结果出乎专家们的意料——这些药丸竟然就是传说中的“五石散”,也就是古人所谓的“长生不老药”。
大家都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席卷八荒,横扫六合,一统江山,虎视何雄哉!焚书坑儒,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功绩空前绝后,把大秦打造成世界第一强大的帝国!
为了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秦始皇开始带着强大的威武之师全国出游。秦始皇为了能够继续他的江山永固,一代一代传下去,打造万世基业。每当考虑到自己死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将随风逝去,他就感到无法接受,于是秦始皇开始寻求长生不老药。
他派了当时有名的术士徐福东渡,带着大批船队,向东寻找蓬莱仙岛,以求长生不老的仙药。结果徐福不知所踪,秦始皇也到达了寿命极限,郁郁而终。
自始皇起,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士族大夫也开始想方设法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死后,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信奉的几个术士练出了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称服用之后可以强身健体。
到了三国时期,这种寒食散被魏国人发展成了“五石散”,号称多加服用可以长生不老。
五石散用5种自然矿物炼成,虽然各个术士手中的五石散配方各不相同,效果却都差不多。可以让人服用之后感到全身发热,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魏晋时期,服用这种“不老仙丹”成为了贵族阶级名流雅士的潮流。纵情诗词的魏晋名流们一边喝酒,一边吃药。然而这种所谓的“不老仙丹”,不仅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反而会急剧缩短人类的寿命。
传说中和古籍里也总是记载着有术士练出了长生不老药,但究竟长什么样?多年以来都不为人所知。直到这次考古发掘,科研人员才真的发现了古代人们口中的“长生不老药”,而且不是一颗两颗,而是两百多颗!
“长生不老药”的发现,让相关研究人员感到十分兴奋!经过实验室的实验,研究人员终于搞明白了,所谓的不老仙丹,其主要成分竟然是硫化汞,这让专家们感到十分震惊!硫化汞的毒性虽然不及汞强烈,让他们在服用之初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但长期服用,他们的生理机能也会产生紊乱,毒性在身体里面持续累积,持续损害着他们的神经系统,大大降低了寿命。
古代人没有现代这般精细的制造化学物的工艺,所以当时的硫化汞,都是从天然的硫化汞矿物里研磨出来的。
这种硫化汞矿物,每个人都不陌生,就是朱砂。在中药领域里,朱砂作为一种中药材,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而在魏晋时期的丹药领域里,朱砂则有着比黄金白银更加高贵的地位。
东晋有个名叫葛洪的术士,写了一本《抱朴子》,在书中详细论述了神仙吐纳炼丹法门。
在写到炼丹材料的时候,他笃定地认为,朱砂是炼制仙药的最上等材料,其次是黄金,再其次是白银。由此可以得知,在魏晋时期想要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的风流名士,几乎都是朱砂的长期服用者。然而现代科学证明,服用朱砂几乎有百害而无一利。
用朱砂制成的这些药丸名叫“五石散”,本身带有剧毒,而五石散在魏晋时期的贵族之间相当流行,由于食用后会让人上瘾,也有人因为服用过量中毒而亡,即便保住小命,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专家表示, 这种药丸不仅在王丹虎的墓室有,王彬的墓室也同样存在,因此极有可能是王丹虎受到父亲的影响而沉迷炼丹修道,长期服用硫化汞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会让女性慢慢失去生育能力,导致她一生未嫁。又或是因为服用丹药造成一直不孕,嫁人后又被夫家休掉后只能留在娘家,最终和“兴趣相投”的父亲合葬。这一推论也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王丹虎葬在王彬身旁的原因。
最终,七座大墓发掘完毕。所有的迷惑也都解开。该家族墓除2号墓系南朝墓外,其余均为东晋墓。据墓志铭,1号墓是王彬的第四子王兴之夫妇墓,王兴之卒于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公元348年)。3号墓是王彬的长女王丹虎,升平三年(公元359年)卒。5号墓是王兴之的嫡长子王闽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卒。6号墓是王彬的继室夫人夏金虎,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卒。据王兴之和王丹虎墓志,确知王彬应葬于两者之间,但墓早已破坏。7号墓是王廙墓(卒于公元322年)。
王廙是王彬的次兄,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二叔(也是其书法老师),曾官居左卫将军、荆州刺史。王廙同样继承了王家人的“优秀基因”,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收藏家。
王彬家族墓葬群出土的玉器较少,2号墓和4号墓早年被盗,3号墓、5号和6号墓无玉器遗物。1965年南京象山1号墓(王兴之墓)出土的鎏金鹦鹉螺杯,南海所产鹦鹉螺壳,色泽发黄,呈半透明状。
7号墓出土的玉蝉、龙首凤体青玉带钩,长7.5厘米。龙首,钩体是琵琶形,刻有凤纹的圆形钮。该器造型精致,龙首凤体展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带钩的典型特征。现馆藏于南京博物院。
金刚石黄金戒指,该器距今已有1700年,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刚石金戒指。
玻璃杯
王廙墓玻璃杯和镶嵌钻石金戒指,目前馆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均属国外输入品,是反映当时中外贸易交往的重要实物。魏晋时期将外域进口的玻璃器视为宝物,是上层社会“斗富”和显示身份的珍宝。它们的出土也证明东晋时期的南京已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4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