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王羲之在《书论》中描述道:书法是深奥玄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有远大志向的士人,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王羲之在《书论》中描述道:

书法是深奥玄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有远大志向的士人,学习是不会成功的。大抵作书必须用心思索,我阅览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笔力气势甚是不轻,恐怕子孙不能记住,所以叙而论之。

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先必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侧有倾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大凡写一字,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样雄健有力, 或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要作书先要养好精力,然后作具体准备,必须注意开始作字时安详温雅,字要绵密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笔作它,或作一波,要先抑而后曳。每作一字, 需要用数种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而发笔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森林中的乔木,而打钩如钢钩:有的上面如枯秆,有的下头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写一字,纵横笔画要相关联:作一行字,要上下相承托。第一必须存筋脉藏笔锋,隐灭笔锋毫端的痕迹。用露锋需要落锋浑然天成,不使笔毫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明,就不要苛责点画中的小过失。若作一纸的书法, 须要字字笔意相别,勿使相同。如果写软纸,用硬笔;写硬纸,用软笔。这样强弱不一致,则会失势不合。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凡作书贵乎沉静,意在笔前,写字在心后,未作之始,构思已经成熟了。接着下笔不用急,而要谨慎稳重,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射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则中物不深入。写字有缓急,一字之中哪里有缓急? 如这“乌”字,下手一点,点就要急,横直笔画则需要迟,要“乌”字的最后一钩迅疾有力,这是要体现字的体势形态了。每逢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出,多起少伏,才可叫作书法。如果纵画急忙牵引束裏,此暂时看来像书法,久-回味终觉无力。还有须用笔着墨,不要超过三分,不得深浸,使毛弱无力。墨要用松节同时研磨,越是耐磨的越好。

关于《书论》的理论价值

《书论》中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技法论, 包括了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即“先须用笔”、“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 -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二是书“意”论:“凡书贵乎沉静, 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魏晋时期,书法理论由汉、西晋时期的书势论以对书体的赞美为主,转向对书家个体的关注,书法技法、技巧、书法创作意念的阐发。在传为蔡邕、卫夫人的书论中有这方面的阐述,蔡邕的《九势》中对于九种笔画的论述虽然说还处于概括的描述阶段,而并非后世那么详细的解析,但是已经开了对于笔画、结体技法论述的先河。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一文中,对于执笔法、运笔法均有具体的论述与要求。《笔阵图》 中作者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撤屈曲,皆须一身之力送之”..与笔法一样,魏晋时期对于结体的论述多注重平正安稳、自然和谐,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评论隶书“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书论》中对于技法的论述基本上延续了运用物象比喻的方法,但是他强调了“偃”、“仰”、“鼓”、“侧”、“斜”、“大”、“小”、“长”“短”等变化,并且在第二段列举了一些实例进行论证,开启了隋唐时期技法论述中的举例论证。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书“意”论,所谓的“意”在魏晋时期的书论中,主要是指创作前的心理状态,就是说魏晋时期书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创作者在创作前具备良好素质的重要性。

蔡邕在《笔论》中首先作了论述:“夫书, 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 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笔阵图》中提出了“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创作心理条件的重视。

寻找书法的“意境”,谈王羲之《书论》的理论价值

王羲之当然也不离其宗,在传为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里王羲之将蔡邕与卫夫人的观点合二为一,因此,在《书论》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氏的“意”有成竹在胸之意,同时也有书法意趣之意,强调通篇作品的意境、意趣。

为了达到这一意境,对于纸、笔、墨的要求也成为关注的内容。“若 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书法的外在审美已经上升到相当的高度,后世对于魏晋尚“韵”的评判有其扎实的审美基础。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243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