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西铭村广仁寺——建于唐代,存有两宝……

你不知道的西铭村广仁寺——建于唐代,存有两宝……广仁寺山门金代残存经幢 广仁寺位于太原市西山地区的西铭村。西铭村东连北寒、南寒直至市内,西接斜坡、西山直通古交,北至开城里、风声河,是太(原)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你不知道的西铭村广仁寺——建于唐代,存有两宝……

广仁寺山门

你不知道的西铭村广仁寺——建于唐代,存有两宝……

金代残存经幢

广仁寺位于太原市西山地区的西铭村。西铭村东连北寒、南寒直至市内,西接斜坡、西山直通古交,北至开城里、风声河,是太(原)古(交)交通的必经之村镇,属城乡交合地带,自古以来一直是商贾交错之要道,十分繁华。

由西铭村范南沟南行,穿过村子顺坡而至村西南最高之地,青石铺就的甬道尽头,是一座牌坊式的山门,这便是广仁寺了。据传说,西铭村在历史上曾建有以广仁寺为龙头,关圣寺、尼姑庵、三观阁一脉相连的佛教寺院,村西与村东各建有观音堂、文昌阁等建筑,环境优美,景观殊胜,更有神奇的“小月圣传”动人故事。因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等原因,其他寺庵均已消失不存,唯广仁寺延续至今。

广仁寺,当地人俗称大寺庙,依地势建造在村西南隅、卧龙冈的西部,坐西向东,为二进院建筑,亦称太原市的“西十方丛林”。据称始建于唐朝(2006版《太原市北郊区志》载),具体年代无考。由于历史久远,再加上天灾人祸和战乱纷争的破坏,原先寺里保存的历代碑碣均已无存,广仁寺也几经兴废,只能凭借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的回忆来重拾昨日的辉煌。

沿寺院中轴线,由东向西分别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中轴线两侧分别是钟鼓楼、五爷殿、观音殿、地藏殿等。

广仁寺内最值得一看的有两件宝物。一件是金代残存经幢,现存于寺内西北处的地藏殿中。2003年重建广仁寺,施工人员在修建山门时意外挖出一段残存的经幢。该经幢形为六面体,名为“满公大师灵塔”。经幢分上下两层,上层高28厘米,直径为30厘米,刻有“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妙色如来”等字样之经文;下层高33厘米,直径32厘米,石刻文字破损严重,经过考古工作者仔细辨识,确认是记载广仁寺满公大师的生平事迹。满公大师俗姓卢,自小入寺为僧,曾经多次组织修缮寺院。考古人员根据其生平事迹提供的信息,断定该经幢建造于金大定十四年,即公元1174年,此经幢的发现为考证广仁寺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另一宝物是千年古槐。寺内现存三株参天古槐,至今枝繁叶茂,浓荫蔽日,上世纪80年代,村委会曾邀请省市文物专家对古槐进行科学鉴定,确认为隋末唐初所植。民间一向有“先有庙而后植树”的说法,此三株古槐为广仁寺建筑年代的考证提供了主要的证据。寺前山门左侧的一株直径1.8米,树围5.65米,树高16米,主干一枝,形如直立的大象,故称“象槐”。山门右侧嵌于墙内生长的一株“凤槐”,其直径1.5米,树围4.71米,树高10米,冠幅达20米,两枝硕大的枝干横斜延伸,形如飞舞的凤凰,故名“凤槐”。寺内五爷殿前还有一棵为“龙槐”,直径1.9米,主干树围5.96米,根部周长12.8米,冠幅18米,支干两枝,形如腾空飞龙。

这三株古槐的年龄均在1300年以上,经千年风雨而不衰,枝干苍劲,叶绿茂密,树名寓含“龙凤呈祥”之意。最奇特的是,古槐的根部裸露于地面之上,形同莲花瓣片,与广仁寺的佛教气息不谋而合,也给前来观赏和浏览的人们带来吉祥如意。(文/董增红 图 /晓 梅) 来源:太原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57428.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