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新认定的2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颁发证书。中国的4个遗产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今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新认定的2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颁发证书。中国的4个遗产地: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正式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聚焦上述四地如何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01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特色产品成“香饽饽”

苑俊芳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实习记者 范海刚

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 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初夏的太行山上,层层翠绿。河北涉县梯田上,谷子、花椒、核桃、柿子、黑枣、连翘等肆意生长,它们是梯田系统孕育的精灵,也是回馈村民勤劳耕耘的富民产业。近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为擦亮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以政府担责引机遇、市场运行赋活力、村民参与填内涵、因地制宜搭快车为发展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梯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典范,特色农产品成为“香饽饽”,乡村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开展……

科学守护让农业生物丰富多样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涉县东南部的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核心区位于井店镇王金庄村。过去,村民祖祖辈辈和梯田融合共生、传承生产方式。而今,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造福子孙?

从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成立到涉县旱作梯田农耕文化科普示范基地(生产示范类)获得批准,从村民自发宣传梯田文化到胖驴合作社实施梯田春耕计划……近年来,广大群众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参与,让梯田系统农耕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地种百样不靠天”是对涉县梯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动写照。为充分利用梯田系统内丰富的种质资源,自2018年起,涉县构建了农作物多元参与普查机制。“共计普查农业物种26科57属77种,包括171个传统农家品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方首个社区级种子银行——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史保明介绍,种子银行作为联结农户与种质创新的桥梁,除了满足农户借种种植外,还为省级种质资源库提供种质资源,为种业振兴提供物质来源。

文旅融合让传统村落熠熠生辉

“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涉县梯田的四季美景,吸引了众多绘画与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在太行山高速的加持下,王金庄、刘家、大洼、后河等一个个散布于山间的传统村落迎来了新的生机,乡村旅游渐入佳境。

看梯田、坐游船、品美食……今年“五一”期间,井店镇刘家村热闹非凡,山抹微云、石房傍河的景色让这个“太行小江南”的美名远播。村里特别推出的文艺节目和非遗表演,更让游客直呼过瘾。据了解,刘家村节假日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可达上万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多万元。

乡村游的火热使得农家乐和民宿成了“香饽饽”。位于更乐镇东部的大洼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大洼村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用石头铺路、搭院、架桥、盖房,被誉为涉县“石头王国”。“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我们建成了大洼好柿花笙民宿、里山沟客栈等风格独特的民宿、农家乐12个,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洼村党支部书记张巨元说。

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芳表示,随着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涉县深挖旱作梯田农耕文化,围绕农户、石头、梯田、传统农耕、特色饮食等,打造了梯田生态游、毛驴体验游、山间民宿游等多种新业态。涉县梯田这一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产业发展让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锄草、上粪、垒堰……收拾起花椒树来,井店镇西坡村的赵德顺一点都不敢马虎,去年他们一家仅靠卖花椒就收入3.12万元。据了解,为壮大当地特色种植产业,涉县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组成利益联结体。得益于此,2022年,更乐镇后何村、江家村花椒产值均超85万元,核桃产值超5万元;关防乡古台村、宋家村、陡贡村等中药材产值共达到56万元;井店镇西坡村黑枣、花椒产值超过400万元。

互联网浪潮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了网络平台。青年王虎林成立涉县微米电子商务,传播梯田农耕文化,把梯田产品卖到北上广甚至国外;农村小伙刘志凯用镜头记录梯田系统万物生长,吸引了近200万粉丝……产品有了销路,梯田保护也成为村民的共识。

“为增加村民收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涉县把农产品的深加工作为方向之一。”史保明表示,目前,涉县已经开发了核桃油、花椒芽菜(酱)、黑枣/柿子系列果酒等产品,全方位开发作物产品、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让农户鼓了钱袋、笑口常开。

02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绿叶化身金叶

中国文化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

安溪云岭茶庄园 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5月22日,福建省安溪县委常委肖印章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手中,接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安溪铁观音顶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世遗”光环,一片绿叶化身金叶造福人间的中国茶故事再次享誉世界。

安溪茶起源于唐末,由安溪铁观音衍生出来的生态系统、生产系统、文化系统,组成了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成为茶叶农耕文化的典范。

每年120万“铁粉”的安溪茶文旅生活

在安溪,茶叶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万元,遗产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2.6%来源于茶产业,112万安溪百姓因茶奔小康。安溪茶行业总产值320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以1432.44亿元连续8年位列全国茶叶类首位。安溪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县第53位,走出了一条以茶兴乡的安溪路径。

山、水、林、茶、草和谐共生,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茶文旅融合新业态为安溪乡村振兴打开新空间。“海丝茶源·茶旅圣地”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旅游(秋季)精品线路,以安溪铁观音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游为主题的茶旅线路入选“农遗良品”十佳旅游线路。每年120万人次的“铁粉”来安溪体验,当地年旅游收入达12亿元。

安溪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613个、家庭农场822家,5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安溪创新“现代农业+文旅”模式,在全国率先发展茶庄园业态,建成39座特色茶庄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收益倍增。

“屋在云中建,开门茶里香。”在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来碧水蓝天下的德峰茶庄园观茶山落日、品铁观音茶餐的游客络绎不绝。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德峰茶庄园董事长王辉荣介绍,庄园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品牌营销,大幅提高农户收入。100多户社员年收入从过去的3万元提高到10万元。

茶文旅融合的业态不断升级,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安溪誉丰国心茶业公司的国心绿谷茶庄园探索“村企一体、农旅融合”模式,与庄园所在的黄岭村结对共建,村民通过资金、土地、项目入股,走出乡村振兴新路。该庄园依托遗产优势,精心布局农事文化体验中心、网红民宿等文旅项目,建成国心堂(茶文化馆)、非遗制茶体验室、制茶观光工厂等,推进研学等茶文旅业态创新融合发展。

宋元时安溪茶沿“海丝”走向世界

英语“tea”的发音来自福建泉州方言“茶”的发音。宋元时期,安溪茶文化从泉州港出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如今,安溪通过多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保护传承,讲述铁观音故事。

近年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0年)《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管理暂行规定》陆续出台。全县开展茶史迹调查,挖掘史料、古建筑、古茶园等涉茶文化资源,推动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农业遗产景观提升,活化利用铁观音农业遗产系统,重塑安溪“世界乌龙茶发源地”形象;编排创作《铁观音》《古厝听茶》等茶文化情景剧,以歌舞、戏剧、南音等多种形式,演绎铁观音艺术形象;出版《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等,系统总结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安溪铁观音大师等领军人才传帮带作用,深入实施茶业人才‘十百千万’工程,推动铁观音大师赛、茶业万人培训工程、非遗技艺传习所等人才队伍机制建设,茶叶人才储备充足、接续有力。”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业区划中心主任张长水说。

如今,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四级体系建成,形成全链条“传帮带”机制。目前安溪共有非遗传承人231名,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7名、市级19名。

“坚持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为引领,从安溪县域资源禀赋出发,全力‘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鹏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打造茶文化旅游中心、茶业制造中心、茶叶交易中心、茶配套生产中心、茶业数字中心、茶业科技创新中心、茶业金融中心,建设现代茶业强县。

03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守护好这片纯净之地

中国文化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

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

牧民在草原上生产生活 阿鲁科尔沁旗文化旅游体育局供图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放眼望去,群山巍峨、草原广袤、河流密布。这里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区分冬春营地和夏秋营地、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骑马射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近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守护生态平衡

塔林花嘎查是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草牧场碎片化问题,当地采取“土地合作社+牧民合作社+资源整合”发展模式,实施草牧场网围栏改建项目,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新建电子围栏5.2万米,实现全天候自动巡查。实行“增牛减羊”发展战略,3年内肉牛养殖规模达到1000头以上,肉羊控制在3000只以内,使养殖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当地的牧民表示,规范化放牧后,草场可以休养生息,草好了牛羊就长得壮,可以卖个好价钱。

越来越好的生态,为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塔林花嘎查立足传统游牧文化资源优势,将特色文化转化为旅游新场景,采取融合“党建+牧业产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建立五大合作社,主抓旅游业、养殖业、奶业、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并相继举办了草原那达慕、游牧转场、少数民族人文景观体验等活动,让草原游牧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探索出游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

转型升级谋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转变思路探索发展新路子。阿鲁科尔沁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聂新宇说:“我们将塔林花嘎查以往的散户经营转变为合作经营,成立旅游、劳务合作社,实行‘旅游+劳务+牧民合作社’发展模式,整合民宿、旅游设施等资源,投入769万元建设塔林花民宿34处和新型蒙古包集群,年接待游客能力可达8000人次以上,实现经营性收入60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围绕打造特色游牧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塔林花嘎查牧区现代化试点项目建设进程,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消费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塔林花嘎查建设集餐饮、住宿、展览、展销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投入30万元,新建传统奶制品作坊,年加工鲜奶可达60吨,人均增收1333元。为了打响塔林花嘎查的知名度,当地开展线上直播合作,销售塔林花牛羊肉、特色奶食品,拓宽了收益渠道。

强技术育人才

一部手机就可以全面了解草原上牛羊的“前世今生”, “草原云牧”APP让当地的牛羊有了故事,建设了牛羊可追溯体系、草原红牛保种基地,打造出高端生态牛羊肉品牌。“草原云牧”APP开展的“我在塔林花有只羊”订购认养有机羊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消费者的兴趣。

发展得好不好,人才是关键。聂新宇告诉记者,在人才培育方面,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选优配强嘎查村“两委”成员,培养大学生参与村务管理,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根据旅游发展需求,培养游牧文化解说员、旅游管理人员;积极组织农牧民外出考察学习,培育更多新时代职业农牧民。同时,发挥游牧区联合党委作用,融合多个单位力量,为牧民游牧转场、观光游客提供综合保障。

塔林花嘎查的转型发展只是保护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的一个缩影。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地方,当地在生态、产业、文化等方面深入保护的同时探索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新路径。如今,牧民生活富裕,他们在守护草原的同时与时代同步伐、与社会同发展。盛夏时节,牛羊在天然的草场上吃草,成群的骏马在草原上撒欢奔跑。就像歌唱家德德玛唱的那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04

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

发掘农业遗产新价值

张靓 刘静琪 中国文化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乡村振兴丨推动农业文化遗产高速融合发展

庆元生态乡村 庆元县委宣传部供图

800多年来,浙江省西南部山区的庆元县菇民创造和发展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核心的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实现了林菇共育、和谐共生、循环利用。如今,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填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食用菌领域的空白,也意味着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数量增至19项,为全球最多。

原态保护,推动农遗活态传承

与不可移动的遗址不同,农业文化遗产是“活”的。作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庆元县至今仍保留着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的完整食用菌栽培技术演化链,是一座农耕文化活态博物馆,为世界山区森林保育、林下经营、食用菌栽培以及山区多功能农林业发展提供了示范。

“我们建立林菇共育系统保护发展工作体系,成立食用菌产业中心,编制农遗保护发展规划,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封山育林、遗产保护和产业发展,全面架构农业遗产工作“四梁八柱”,探索从高端农业到高端价值的转化路径。”庆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庆元推动资源保育永续利用,在全国首创菌物资源保育体系,建成保育区、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菌体组织库、基因库、有效成分库、综合信息库“一区一馆五库”,推进优质食用菌永续利用,建成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和菌物多样性展馆,保藏野生菌种质资源800余份、野生大型真菌标本600余份。

文化赋能,推动农遗价值显现

“菇与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绵延数百年、生生不息的林—菇共育系统,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当地百姓的食物与生计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还形成了菇民戏、菇山话、菇神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香菇文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庆元县已连续举办12届香菇文化节、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活动,以打造文化活动、地方课程、少儿绘本等多元价值转化载体,建成共生系统博物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展示中心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非遗的传播。

当下,庆元正加强农业遗产品牌综合赋能,打造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遗良品”。如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品牌战略规划,实行品牌营销、包装标识、产品标准、品控监管“四统一”模式,依托香菇市场全球采购中心和17个海外基地开展营销,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庆元香菇”品牌价值达49.26亿元。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才振兴。庆元已累计培育了1万多名拥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香菇师傅”,在传承好庆元传统剁花法、段木法等技艺的同时,也为全国20多个省400多个县的菇农提供技术支持和帮扶,带领更多农户走上“菌菇共富路”。2022年,庆元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5亿元,带动相关就业7万多人。

创新发展,推动农遗产业迭代

多年来,庆元不断深化农业遗产传承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全力推进食用菌产业振兴,助力推动共同富裕。

在庆元县精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里,一台台机器连轴转,从消毒、打孔到注种、压实,香菇接种的各项工序均实现了自动化……2022年以来,该公司成功建设年产1000万棒、日均生产菌棒10万余袋的食用菌菌料棒智能化生产基地,实现数字化加工菌棒、标准化接种养菌。

庆元启动了“菌棒生产工厂化、栽培管理基地化”计划,建成浙江省内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菌料棒加工基地,形成即食食品等六大类精深加工体系。同时,庆元大力推进“农业遗产+多元业态”创新实践,推动古法农耕与现代科技携手联姻,推动农业遗产资源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助力农民共富、农业增效。启动“非遗大舞台”等文化基因植入工程,建成全省首个集展示、体验、观光为一体的香菇博物馆;将三公祭祀祈福、香菇文化论坛等特色景点串联成线;打造吴三公纪念堂、黄皮村林菇共育农耕馆等阵地,开辟“药菌科普+旅游康养”路径。2022年,遗产地森林景区接待游客8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亿元。

责编:勾晓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3453.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