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轮下》:来自一百年前的教育启示,引人深思

《在轮下》:来自一百年前的教育启示,引人深思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最近几年,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光在2020年,据我所知的就有: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身亡;4月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最近几年,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光在2020年,据我所知的就有: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身亡;

4月12日,陕西商洛,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不治;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身亡;

4月26日,安徽巢湖,17岁高一男孩,因学习压力大跳楼身亡;

9月14日,武汉一名14岁初中生在学校被家长批评,扇耳光,跳楼身亡;

9月18日,深圳一名16岁高中女生从25楼家里跳楼身亡;

12月8日,广东东莞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从教学楼5楼跳下身亡

……………

如此频繁的中学生自杀,其缘由当然各有不同,但是关于学生的学业繁重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非常关注的。如花一般的年龄,生活的美好尚且没有来得及向他们展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舍得放弃一切,一步步走向深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来挽留这一个个鲜活年轻的生命,当今学业负担、升学、考学的压力,固然是造成学生心理崩溃的诱因,但更有来自学校和家长等方面的更深层的原因。

孩子出问题了,难道最该反省的不正是大人吗?是家长、是校方、是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学生们为了赢在起跑线,他们还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小学的课程;还在小学,就课余开始学中学的内容,被家长,被整个大环境、大趋势驱赶着拼命赶路。正如黑塞在他的经典作品《在轮下》中,校长对年轻的主人公汉斯说的:

“千万别松劲啊,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

掉到车轮下,就意味着被淘汰、被抛弃、被拉下。

《在轮下》这本书黑塞发表于1905年,在那个时候,作者就站在学生的立场,严厉抨击批评了当时的德国社会以及当时不人道的教育制度,时隔一百多年后,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值得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看一看。

黑塞是德裔瑞士籍著名诗人和作家,他的大名在西方文学界如雷贯耳,他生于1877年,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都在漂泊,他的诗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被后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先后发表了小说《彼得卡门青》、《悉多达求道记》、《荒原狼》、《德米安》、《玻璃珠游戏》等,部部经典。《在轮下》是他的早期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主人公汉斯和他的朋友赫尔曼都是以他本人为原型。

《在轮下》:来自一百年前的教育启示,引人深思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促进生命成长、维护学生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发展,还是禁锢他们的思想,千篇一律,按统一模式复制出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机器人?在书中,赫尔曼挣脱了这样的教育束缚,而当汉斯也这样做的时候,他“仿佛落进了柔软的泥沼地中一般,他已经无法反抗,只慢慢地沉沦下去而已。”他终于还是掉到了车轮下去了。

一、与众不同的天才少年

汉斯无疑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聪明,乖巧,天赋异禀,是校长、老师们心中的优等生

“直到目前为止,那里不曾出现过有谁能把眼光越过这个极其狭小的世界,在外边活动,谁也不知道这少年的炯炯眼神、慧黠的前额以及高雅的步伐是哪里来的”

“这座古老的小城确也出过不少能干的市民,可是象这样的天才却是一个也没有,这样看来,这朵神秘的火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了。”

如此优秀的少年,却有一个十分平庸的中间商父亲和贫穷的家境,母亲早亡,父亲把他当作向邻居夸耀的资本,怀着拿孩子去交换未来利益的心理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实,我们现在的一些家长不也是这样吗?越是自己平庸的家长,越是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尽快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对汉斯来说,只有通过州试,考进神学校,进而当上牧师,才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于是他被学校和家长安排为了州试而学习。

为此,他放弃了钓鱼、游泳、散步等爱好,每天在拉丁文、数学、神学等科目中辗转,为繁重的学习消耗着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每每要学到深夜。

“父亲有点抱怨这样浪费灯油,但其实是满怀喜悦地看着孩子这样认真的。”

他仿佛被某种力量驱使着,不敢停,不敢往后看,不敢放松,他一直往前赶,他因此而严重的睡眠不足、神经衰弱、身体十分羸弱,但所有人只看到他的成绩,只看他跑得有多快,不曾疼惜他跑得有多累。

就算在如愿考上神学校后,也不能好好享受他的暑假,老师为了能让他在新学校依然出类拔萃,又开始提前给他补课。这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假期往往是更忙的,兴趣班、补课班、小升初班、初升高班等等,教育培训机构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全都忙于应试教育,猜题、押题,一味追求分数,只求更快、更早地往前赶,孩子们疲于奔命,家长不想输在起跑线,老师往学生脑袋里灌输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发育规律,所谓的兴趣班,那只是家长希望孩子应该有的兴趣,绝不是孩子自发的兴趣,这种种乱象只会导致厌学情绪的爆发。

汉斯在他盼望的假期里,也不能丝毫放松。他虽然每每经过他曾经钓过鱼的小河,回忆起钓鱼时的乐趣,向往不已;经过他曾躺过的河边草地,经过他曾游过泳的小溪,他是那样流连忘返,但是他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所有的人都寄以厚望于他。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指出”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叛逆倾向,才是正常的,相反,那些乖孩子,在本该叛逆时,却只是一味听从家长,没有完成自我建构的话,将会造成两个恶果:要么叛逆期推迟,,要么缺乏生命力。情况严重的话,就会走向抑郁或是自杀。”

所以在青春期,孩子非常听话,反而是最应该感到担忧的。

汉斯就是如此。

《在轮下》:来自一百年前的教育启示,引人深思

二、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困境

汉斯在神学校,交到一个好朋友,同样是天才少年的赫尔曼,他羁傲不逊,大胆叛逆,特立独行,完全不受考试、成绩和校规的束缚,他想成为诗人,整天沉浸在自己的诗歌世界里。

“他的本性似乎全都表露于外,看起来感伤、轻率和乳臭未干,但这只是表面上而已,内部还有一些更深刻的看不见的东西,他的身心远比实际年龄还要成熟,已经开始思索自己所要走的路了”

他和汉斯是决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他有自己的主见,他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否定神学校的教学模式,认为那种呆板的阅读和学习是对经典的亵渎,扼杀了经典的价值。他看出汉斯内心深处的焦虑,他说:

“像是别人每天花钱雇你用功似的,其实你是不喜欢用功的,只不过是害怕老师和你父亲罢了,就算得了第一名,又能怎样呢?虽然我是第二十名,但不表示我就比你们笨。”

赫尔曼的言行,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汉斯,同时也唤醒了汉斯内心的自我意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在校方看来,赫尔曼是不务正业,不用功读书的典型,数次动用校规责罚他,并力劝汉斯远离他,一向温顺的汉斯坚定地拒绝了校长的这个要求,“抛弃他就是怯懦”,他不认为这友情招来了损失,形成了障碍,反而在友情中,他找到了可以补偿他以前所错失的一切宝物。

他感受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以前那枯燥的,尽义务般的生活,简直不能和现在这激昂、温暖的生活相比。”

赫尔曼在学校的压迫下,以出走的方式证明“他的意志是胜过命令和禁止的”,他活得自由,不愿意按任何的安排来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的评价而动摇自己的决心,对自己的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他人格独立,内心强大。

好友的离开,汉斯内心倍感孤寂、无助,精神上受到重创,成绩一落千丈,忧愁的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再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以交流,他苦闷、郁郁寡欢,这样的困境,使他在学习上力不从心,心不在焉,那个顺从、听话的模范生再也回不来了。汉斯一直以来都靠刻苦用功,取悦于家长、老师,他没有自我,在大人的安排下,以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该叛逆时,压制自己的天性,内心脆弱,赫尔曼的出现,他压抑的天性终于得以释放,他已经适应不了学校刻板的生活了,他最终选择了退学。

三、走向毁灭

退学后的汉斯做了机械装配学徒,他一直处于忧伤和惆怅之中,他发现,对昔日的同学、校长、牧师而言,自己已经跟他们无关了,“他不再是一只什么都可以往里塞的桶,不再是任人撒播各式种子的农田,已经不值得的再在他身上耗费时间和精力了。”曾经的天才少年被遗弃了,他曾承载着这些人的愿望和梦想,如今他不再是他人欲望实现的媒介物了,在他们眼里,他失去了价值。

在这期间,他的初恋爱玛,曾给予他短暂的慰藉,但很快她就不辞而别,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他最终踏进了冰冷的河里,结束了生命!

这不该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结局,才能和天赋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教育带来的不是生命成长的守护,而是生命的摧残和毁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需要更多有个性、有特质的人才。黑塞本人对这种严苛的教育制度做了犀利的批判:“是学校、父亲以及两三个老师残酷的名誉心,把这个容易受伤的少年践踏到这步田地。”

《在轮下》:来自一百年前的教育启示,引人深思

黑塞在少年时也是通过州试,进入了神学校,但是入学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了学校,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愿望,退学后他在商店、机械厂做学徒,更换不同的工作,这期间他从没停止过学习和自我进修,阅读了大量书籍,最终活成了他想成为的人。汉斯和赫尔曼可以说是他的两个分身,汉斯没能冲出桎捁,毁灭于旧的教育制度下,赫尔曼则活出自己,他就是黑塞。

四、写在后面

我们现在的教育仿佛依然有着名誉心的影子,家长、老师都以孩子的分数、成绩作为向外炫耀的资本,一旦没有好的成绩,就是责骂,体罚,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孩子,于是出现了许多极端行为,但是每每一说起这些,人们都说是因为现在孩子抗压能力差、心理不健康,然而作为大人,我们难辞其咎。

成人往往把自己不曾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强加给孩子,从太多的事例中,我们早就应该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教育,首先是要尊重,理解和倾听。再也不要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听话,怎么不懂事,殊不知,所谓听话的孩子,也许正压抑着自己的叛逆,不定什么时候会爆发。因势利导难道不比强压更好吗?

张文宏医生说:“教育的本质是基于对人类尊严的极大认同。”尊重人与人的特异性,生活即教育,应试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一百多年前的《在轮下》,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492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