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在一个个维生素的发现过程中,有些化合物也曾滥竽充数被误认为是维生素,其中有的是出于商业利益故意的,也有是认知错的。它们并不满足维生素的定义:
“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微量有机化合物,须从食物中获得,少数可由肠道细菌产生。”
比如:
腺嘌呤,误作维生素B4;必需脂肪酸,误作维生素F;泛醌(辅酶Q10)误作维生素Q;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误作维生素S;睾丸酮,误作维生素T。甚至把西地那非(万艾可)也有人叫成维生素V了。当然,这些后来一一被纠正了过来。照理,维生素 D 也不应该被称为维生素,因为人体可以合成,应当属于一种类固醇激素。
还有一个叫的时间很长的“伪”维生素是维生素U。
维生素U,真名叫S-甲基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即蛋氨酸,所以它是比蛋氨酸再多一个甲基的衍生物。
该化合物具有抗溃疡作用,主要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也称抗溃疡因子。维生素U名字就是由“溃疡”的英文ulcer第一个字母“U”而来。
发现的故事
“维生素U”广泛存在于各种高等植物和动物中,甘蓝、莴苣、苜蓿和其它绿叶蔬菜中较常见。
最早是1948年,Cheney医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新鲜的蔬菜中含有抗溃疡因子,当即将其命名为“维生素U”。1954年确定了它的化学成分。因当时主要提取自卷心菜(即包菜),一度也曾称作包菜素。由于结构简单,人工合成很方便。人工合成品是碘甲蛋氨酸或氯甲蛋氨酸。
发现维生素U的事情不复杂,但传说的故事很精彩。
说是从前在欧洲有个医生,他吃着肥美的烤兔肉,看到兔子吃的却只是些青草和丢弃的菜渣,心里过意不去。他为了改善兔子们的生活待遇,喂它们牛奶面包。谁知事与愿违,这些红眼睛长耳朵的小伙伴们越吃越瘦,后来竟至形销骨立,奄奄一息。这位医生大吃一惊,解剖了几只,无一例外都是胃溃疡!心想,反正它们活不成啦,随便扔了些卷心菜帮子给这些病兔吃。没想到奇迹出现了,病兔们两周后,又都肥壮了起来。医生又挑出兔子来解剖,发现溃疡面完全愈合。
在当年,胃溃疡没有特效药。在兔子身上发生的事,引起了该医生的联想。他灵机一动,在厨房里榨了些卷心菜水给一位溃疡病人服用。
两天后,那病人高兴地来找这惴惴不安的医生,告诉他:“药很好,不但解除了病痛,食量也有所增进!”医生怀着兴奋心情,继续用卷心菜汁水给其他病人治胃溃疡。不久,他竟成了名噪一时的专治胃溃疡的名医。
故事真假无所谓,反正“维生素U”牢牢地与卷心菜联系在一起了!
应用的尴尬
“维生素U”虽然可以用作药物,但并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因此不符合维生素的定义。既然“维生素U”不算是维生素,那咱们还是叫它“抗溃疡病因子”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它进行药理学研究。研究表明,它是体内活泼甲基供体,能促进胸腺嘧啶和胆碱等的合成。
这样一来,研究范围就像摊煎饼一样越来越大了。比如说,该抗溃疡因子还能维持肝脏功能,预防脂肪肝、肝炎等疾病;还能保护肺和肾免受损害;还能助伤口愈合和保护皮肤;还能提高基础代谢率;还能维持血管弹性;还能降低血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血液的黏稠度,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等。
目前来看,所有这些研究结果都已经过时了,一直没有人拿出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些宣传的“效果”。
如果它真的药效明确,就应该有单一的药品制剂。可市面上连一种单独“维生素U”为主药成分的制剂也没有。而且市面上各种维生素补充剂,包括善存片、金施尔康等,都不含这种成分。
即便是复方制剂,比如知名的日本产品胃仙U(国产仿制药叫维仙优),也是将其包裹在甘草酸钠、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和淀粉酶等药物中,分内外两层。就算是吃这种药胃病治好了,算谁的功劳也说不清。
乃至大家“公认”的“抗溃疡因子”是否真的对溃疡有效,也无法最终证实。说不定是多种营养素所起的作用呢!
反正这个曾经挺时髦的药,现在没什么人用了。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6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