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道——儒家经典格言书法百则》是贺东先生的书法作品集,也是一本集艺术欣赏与修身养性于一体的励志读物。
本书作者遵从中国书法优良传统,用笔精到、规矩肃然,笔势沉雄雅健、遒劲秀美,涌动着刚毅浑厚冲和之气。
尤其是内容题材选取儒家经典格言,寄意于墨,托情于纸,涵养性情,激扬志气,在欣赏把玩书法艺术的同时,可领悟立身行道之理,学习心性修养之法,起到以美怡情、以情立德、以德化人之效。
【名家题贺】
【作者简介】
贺东,男,民国三十年(西元1941年)出生,甘肃靖远陡城人,现居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高祖、曾祖均系前清秀才,祖父在民国时期任教师范学校,皆对书法颇有造诣。幼即酷爱书法,承家学传教,奠基良好。
为著名书法家关振邦先生入室弟子,得其悉心指点,师古不泥,工行、草,尤擅行书,好传统,求自然。热心公益,曾被所在地市属文联授予德艺双馨奖。
【部分作品】
【释文】仁爱。
【释义】“仁爱”由孔子提出,《论语·颜渊篇》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仁成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首要道德概念,已成为中国文化最集中的表达。仁人志士,是做人的最高精神境界。
【释文】仁者无敌
【释义】孟子说“仁者无敌”,意为君主施行仁政,深得民心,势必众志成城,不可战胜。在生活中,与人为善就不会与人交恶,就不会有敌人。
【释文】家国天下。
【释义】中国文化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国天下,是儒家特有的文明结构、政治意识和人生情怀。
【释文】立身行道。
【释义】典出中国文化经典《孝经》,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道有始有终。修身行道,造福群生,让尊亲的声名得到彰显,这是子女的分内之事。
【释文】仁知勇。
【释义】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仁智勇,被视为儒家“三达德”。
【释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出自中国文化经典《易经》,意为天道刚强劲健,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地道厚实和顺,君子应宽厚敦和,承载万物。
【释文】弘毅。
【释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意为宽宏坚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释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释义】典出《易经》。不积累善行善念,不足以让自己获得名利;不积累恶行恶念,不会让自己遭受厄运。
【释文】通达。
【释义】通晓洞达、通情达理之义。通晓事理,人情练达,是中国著名的人生修养格言。
【释文】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释义】南宋大儒朱熹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所题楹联,意为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须靠读书才能达到圣贤境界。
【释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志者,卒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者远也。
【释义】出自北宋苏轼《留侯论》。意为古人所谓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大志向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释文】止于至善。
【释义】典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释文】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释义】清代名臣曾国藩语。
【释文】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释义】相传是清代名儒纪昀(字晓岚)所撰,意为做人应当为国尽忠,孝敬父母,读书明理,自食其力。
曾钊新序
读者看到的这部书法集,收录了陇右贺东先生近百幅作品,这只是贺东先生热爱书道、长期行墨的局部或“什一”之选。
收入本书的这些作品,行楷错综,停匀合度,颇值书界或书艺爱好者玩味,也值得向关心书法、热爱书道的各界人士推荐、介绍。
从收入本书的作品来看,贺东先生遵从“尚法”的优良传统,用笔精到,规矩肃然。
有些作品,痛快淋漓,契合欧阳询所说的“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俨然有将军布阵、兵士酣战的气象。
有些作品刚毅木讷,质朴浑厚。细细把玩,就会觉察其中涌动着冲和之气。书道复归于大易之道,由此可见一斑。
尤其值得赞许的是贺东先生书法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书写立意。贺东先生选取儒家经典格言、中华诗词名句、传世名联警句作为题材,寄意于墨,托情于纸,志气涵养,神清意和,可谓归于天人合一而直抒胸臆,仰止圣贤,元气太和,墨浓韵逸。
孟子曰“有诸内必形诸外”,俗云言为心声、字如其人。人品好,书品方才高;书艺神韵到,心胸境界就得先到。书道讲求神隽,推崇法度,笔墨所到,形和神洽,与文相匹,与意相彰,贺东先生书法作品可谓得之矣。
贺东先生系甘肃靖远人,出生于一九四一年,从业公门,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乃地方贤达。我与贺东先生的结缘始于其公子贺更行君。
更行君1990年从靖远考入中南大学(时称中南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系,当时我任该系教员兼系主任。在学期间,更行君睿智坚毅,精诚仁厚,学业优良,品行纯正,并曾任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常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颇受我们关注与器重。
更行君本科毕业时即考为本校伦理学研究生,成为了我的“关门弟子”(他硕士毕业时我六十周岁),从此我与他的交流就更频繁和熟稔了。
更行君离校后,其胞姐贺更粹亦考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修过我讲授的“教育哲学”课程。更粹女士聪颖敏捷,温良贤淑,深得师友们喜爱。
我是湘南汝城县人,更粹、更行姐弟是甘肃靖远县人,我们之间千里迢迢、非亲非故。他姐弟俩皆从黄河上游的靖远到长江中游的长沙从学于我,缘之一字可谓是也。
更行、更粹来中南大学学习时,贺东先生曾随儿女来游长沙,因此我得幸与贺东先生相见相识。贺东先生谦谦君子,学识不凡,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从此结下了友谊。
贺东先生结集作品公诸同好,并在出版之际邀我作序。在下才疏学浅,粗通书道,谨叙观看及情缘,以志纪念并致庆贺。
是为序。
湘南八十二叟曾钊新
2018年12月28日撰
(曾钊新,1937年生,著名伦理学家,中南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翔凌序
得到关振邦校长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陇右名胜屈吴山组织书画义卖活动。这一天是孔老夫子的诞辰,因此,心情更不平静。我知道关老一走,靖远平川地区乃至甘肃省传承前清进士范振绪公一脉书法的重任就落在贺东先生身上,或者说先生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书风的代表人物。
同十多年来每一次这样的场合一样,总是我“亲自”动手,为先生收拾笔印,板着脸用“下一次”“下一次”的空头支票劝退尚持纸恭候的爱好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先生已年逾古稀。
当然,我也理解先生敬仰者的心情,他们也许不会讲“德艺双馨”的官话,但他们都知道,先生的人好字好。因此,黄河两岸不少人家讲究挂先生的“中堂”,这是全家最醒目的位置,下面往往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享受这一殊荣的以前多是关老,关老力有未逮后,接力棒就传到了贺东先生手中。
关师爷如何如何,是先生对晚辈常说的话。这一份关于信念、关于艺道的传承与自律,早已超越普通的情感,古有“心丧”之说,或者能仿佛一二,我因此劝先生节哀。
说实话,我是先知贺家历史,后识贺东先生的。创修《平川区志》过程中,有一位名为贺鼎三(1904─1986)的乡贤,引起了我的注意。
鼎三公世居陡城,耕读传家,一生乐善好施,功绩卓著:
民国18年,靖远发生大饥荒,鼎三公倾其家资,从宁夏中卫等地购来粮食,救济乡民;
民国24年,其组织募资创建了靖远县东湾国民学校;
民国31年,其又筹资创建了靖远县陡城国民学校,教泽沾溉,奉献桑梓。
中年伊始,鼎三公转而研修中医,之后治病救人三十四载。其对求医者无论贫富、远近,皆悉心医治,有口皆碑。
鼎三公去世后,乡民挽词曰:“造福桑梓,生无愧于心;为善乡里,死无愧于行。”
以其功绩,理当入志,但在当时的氛围中,还有不同意见。
我以这样的理由提请考虑:鼎三公还是陇右几位著名共产党人的老师,于是顺理成章,再无异议。
到我主编《平川史话》的时候,鼎三公自然作为平川区境千百年来不多的几位人物立传赫然在册。鼎三公即是贺东先生的祖父,先生常钤的一方印即为“鼎三苗裔”,由此也可见先生的慎终追远之情。
由于自己的身世,我深知“家学”以及家风的重要性。在先生身上,我更是感受到传统大家庭的魅力与承担其责任的神圣与艰辛。
有一年元宵之夜,先生约我去探望亲人,辗转到乡下寻到住处,是一位病危的老太太。归途中先生叙及家史,我明白这位自幼丧父的老人,如果不是先生这位血缘已远的孙辈夤夜相访,死不瞑目的肯定是最后没有见到娘家人。
还有一位同族的孤老,在求个落脚处而不可得的绝境中,是先生伉俪将其迎至家中侍奉,并且在亲眼看到同样未曾料到的好棺木抬进院中后,孤老才撒手西去。
某一天,旱平川中有一户人家连丧两人,事惨家贫,徒唤奈何。这时候,先生到了,身后车载的是两副棺木,丧事就办下去了。人们也不多说什么,或许认为,是鼎三公苗裔,理应如此;或许以为,哦,世间还有这样一个人。诸如此类,无不可圈可点、可赞可叹。
常言说,字如其人,又说人书俱老。但究竟怎样才称得上好,自然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先生是当世仁者,先生是领导干部,望之俨然,即之却温。在硬朗的背后是无尽的贤良,用执着诠释的是最大的宽容。其实,这也是世代书香所滋养浸润的真正的儒门本色。
即使书坛最热闹的岁月,从先生的言行中真切感受到的是“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的自信与坚韧。书法是先生的唯一爱好,最大乐趣。
先生也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好学的人。人们对学者的褒奖往往说著作等身,而先生首先是课稿盈几。一张宣纸,反复书写,直至纯黑,然后叠放整齐。过一段时间再去看望,又增高许多。日积月累,苦心孤诣,沉潜其中,无时无已。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上下求索。
先生案头随时摆放着笺纸,用以记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查证摘录相关的诗文。书法因之成为先生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达到的深度与广度,使我这个以传统文化为本业的人也深为钦佩。因此,为大众挥毫,先生总是胸有成竹,不假思索,神完气足,一挥而就。
有一次,他连写三天,内容全出自记忆,且绝少重复,旁观者无不叹为观止。业精于勤,感而遂通。先生即使写八尺横幅,也是一气呵成,章法布局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功夫,自然也是一种境界。
因此,先生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建立在对传统的师承,对理念的坚守以及对书艺本身的敬畏上。某一处文化景点张挂着诸多匾额,但只有先生的一幅最能“压”得住,最有神采。
有的看落款来头不小,但那纤弱、呆板,凭他是什么书风的吹鼓手,或着是什么层次的擎旗人都不顶用。除了操办者宣传用多少钱,费多大劲弄来的之外,只剩下真懂书法的替其不安,不懂书法的也感觉难看而已。
正是基于这一朴素的认识,我总是推重贺老的书法,敬仰先生的为人。我参与的接待活动,总是把先生的书法作为“土特产”向国内外宾客赠送,前后达数百幅之多。我了解贺老的心思,他最希望外地的人能记住平川,最希望得到墨宝的人们能尊崇文化。
一位朋友说,也许只有贺老先生才肯自备纸墨,长年累月地做文化义工。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担当,是一介书生对自己使命的无私践行。
贺东先生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怎么能胡写”?一句是“咱们不要钱”。不胡写就要恪守法度。
譬如八法中横画为勒,颜真卿对张旭说“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张旭笑着回答说:“然。”看先生写“一”字,就明白所谓“纵横”,既有“平”的形态,更有“竖”的质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虽然是平面的,其实也是立体的,其间的提按“战行”,自有其微妙之处。《九势》所谓“横鳞”之规,《笔阵图》“如千里阵云”之比方,亦于兹可见。
再譬如“挑”法,看先生下笔,就能明白什么是“蹲锋得势而出”。虽然,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否本色当行,就高下立判了。我因此明白,为什么先生的书法摆在古人的作品之中,虽不能至,但庶几近之。而很多人的作品,一看即所谓“流行书风”,虽然可以执一代牛耳,但与文道正脉,终非一路。
反观贺东先生的书法,正是对其“不胡写”的精当诠释。这是为什么民间喜欢挂先生中堂对联的原因。由于特定的格式,特别是对联的十余个字,必须一点一划都得深具功夫,都来不得半点飘浮。因为一挂起来,就得接受不同层次群众的品评。即使粗识之无也不妨有他自己的见解,甚至能超出字的本身“看”出书者的性格乃至穷通。
先生口头禅的另一句“咱们不要钱”,其实正是 “不胡写”的底气与保证。字有润格,无可厚非。但徒为润格挥毫,亦难免可叹。
书法本为六艺之一,孔老夫子既导之于前,故而王右军认为“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这也是“心正笔正”的滥觞。而养心无过于寡欲,所谓“格物致知”,对物质的欲望减少一分,智慧的大门就能开启一分,古之贤达是这样,今之先生也是这样。
先生“不要钱”的理念,同时也得之于家庭成员的支持。夫人同样出身名门,儿女则或服务于国家机关,或讲学于高等院校,或供职于重要部门,有的是博士学位,有的是纯孝情怀。他们在意的是家族的荣耀,期冀的是道德的弘扬。于是,贺老先生心无旁骛,念兹在兹,只想把字写好。
怎样写好?向古人学习,向古人看齐。尊师重道,学而不厌,磨穿铁砚,一以贯之,年近八秩,仍乐此不疲。书贵有神,至妙通禅。先生写字恪遵的是艺术法度的把握,着力的是作品旨趣的渲染,再现的是美学意境的演绎。于是,就自然而然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贺老先生常说:翔凌在场,我就写得好。当然,这是一份关于心灵的默契,一份关于道义的激励。就是在拽纸捧砚的过程中,我看着先生渐臻晚景,自己也华发日生。我得到的不仅是先生最满意的作品,更是耳濡目染的生动教育。也正是这样的耳提面命,我大抵能捕捉先生书法的艺术特色。
虽然,六十多年的书法之路如同蜂酿成蜜,采自百花。但艺苑奇珍,原本有数。先生在年轻时即得到靖远师范学校校长关振邦名家的指授,又得以观赏大量清朝、民国大家墨迹,特别是进士范振绪,举人陈国钧的精品力作,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广阔的视野,培养过人的眼力。
其后,兀兀穷年,广收博取,大抵于王羲之《乐毅论》得其浑古淳拙,于《圣教序》寻其遒劲明洁,于颜真卿《祭侄稿》悟其气势神采,于黄庭坚《松风阁诗》会其笔意结构,然后积渐为雄,形成寓奇崛于凝重,寄严谨于猷壮的书风。
当然,久处兰麝之室而不觉其香,这一点见解或许是因为我熟悉这些碑帖的缘故,或者在先生书写时感受这些碑帖影子的缘故。
有一天,读《双开楼书论》,我为这样一段话拍案叫绝,激赏不已。卫公俊秀说:“笔不离纸,一气呵成,字字精神,行行健劲。风云雷电,林薄晦暝,发自真情。气象峦峰,磊荦不凡,拔萃不群。”
在感受到真正的痛快淋漓,令人神往之余,突然想到,贺东先生追求的、展示的,不就是这样的境界吗?
虽是一艺之微,如果从为往圣继绝学的立场出发,进而以之为道,以身垂范,那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正是为天地立心。诚如是,不就为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了吗?
我的一位学生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学业时,想代表大学向导师教授赠送礼品,征询我的意见,我建议送贺老的书法。当这位国际数学界的“凯撒大帝”看到神完气足、笔酣墨宝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时,惊喜异常,连问是谁写的?同时表示,这正是自己的心声。
听到反馈的消息后,我为贺老骄傲,同时也为民族瑰宝在大洋彼岸拥有知音而激动。当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贺老先生的擘窠大字即使放在全国书界亦无遑多让。
这是一位善写大字的人,更是一位大写的人。
我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敬重和感恩。
晚生李翔凌谨序
写于二〇一八年秋
(李翔凌,1964年生,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文联主席。)
贺永粹序
诗书千载经纶事,松竹四时潇洒心。我觉得这句话是我大大(大伯父)贺东的真实写照。
大大一辈子热爱并践行传统优秀文化,尤其酷爱书法,师从靖远名士范振绪的弟子关振邦,书风中正刚劲,厚道纯朴,深受人们喜爱。
每次平川区但凡有书法展等文化活动,只要有大大的作品,必定是被挂在正中的。每每问起工作人员,大家给出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贺老的书法恰如其人,代表书法界的正能量。
这让我想起大大练习书法坚持的一个标准:走传统的中国书法之路,绝对不能涉足旁门左道,不能把字写得离奇古怪。
大大大半辈子所遵循的书法之道,其实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标准。大大要出书法集了,因为我是子侄辈中喜欢“舞文弄墨”的一个,他执意要我写一篇序,令我诚惶诚恐。
说实话,对于大大,从小到大,我一直是“怕”他的。后来理清思绪后,明白这其实是发自内心对大大的尊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不只是我,同辈的无论是堂兄弟姊妹还是表兄弟姊妹,大家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和蔼可亲的大大,为什么让晚辈这么“怕”他?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大以传统、正直又坚持原则的品性出名。
小时候听奶奶说起大大,除了生活清苦之外,印象最深的一个事情就是,小时候的大大在路上捡到一个小铲子,挨家挨户地询问是谁家丢失的,自家虽然很需要一把铲草的铲子,但是大大没有拿回自己家……我们家虽然因为地主成分和爷爷过早的去世,大大和父亲、姑姑小时候的日子很是艰难,但良好的家风是不能摒弃的。
这得益于曾祖父贺鼎三的言传身教,大大以及父亲姑姑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
作为长子的大大,从小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还要给弟弟妹妹们以身作则,习惯使然罢了。好在艰难的日子过去了,大大陆陆续续换了几个工作单位,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父亲谈起大大,总是说,你大大虽然做过水电工程的指挥、会计师、局长,但是从没拿过公家一分钱的东西。的确,我小时候读小学寄住在大大家,家里除了大大结婚打造的柜子之外别无他物,甚至连个小板凳都没有,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哥哥姐姐们上学,也从没看见比别家的娃娃衣服新。但是大大对公益事业、对父老乡亲可从不吝啬,谁家有困难就伸出援手。
大大尤其对家乡的教育做出过诸多努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大为当地几所学校筹集资金,解决了学校的一些实际困难,并多方争取到十万元的资金,建成革命烈士黄鼎纪念馆和水泉镇牙沟水学校,当地村民无论是谁提起大大,没有说不好的。
按理说,如此正直的一位长者,晚辈们应该是喜欢而不是怕他。但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是,大大对待自己的亲属是非常严格的,谁犯了错误或者不学好,大大一旦知道必定会严厉批评直至被训哭,这也是晚辈们害怕他的原因。
不仅如此,大大工作中对待他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的。大大在旱平川电灌工程管理局任局长时,有两次我有事去找他,恰好都碰上他开会。院子里有熟人对我说:“你大大正在训人呢,训得那人头上冒汗!”我知道,如果那人没犯啥错误,大大断不会当着众人的面发火的。
私下里有些人觉得大大固执甚至偏执,但是,在很多人都为私利而四处钻营时,大大坚持对亲属和下属进行严格教育,使多少人少走了弯路,我敢肯定,也使好多人免入歧途。
大大的性格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古道热肠,他批评完就完事不会搁在心里的,而那些挨了批评的晚辈或者熟人,时间久了不敢去见大大,大大反倒问,怎么这么久不见谁谁,把批评的事儿早就忘到九霄云外,那谁谁才敢来和大大坐下说笑。
大大退休后,对书法的追求更是用功弥勤、精益求精,书风更加老成持重,深受乡友的喜欢。好多人开始向大大求字,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家里、办公室,大都挂有大大的中堂或者条幅。一打听,都是白白赠送的,甚至宣纸也是大大提供。
再后来,听说有人专门搜集大大的作品高价出售,按别人的“行情”看,大大应该不再轻易赠送书法而应该以此挣钱才好。但是,大大依然有求必应,慷慨赠与。
区上有活动邀请大大,大大也是欣然前往,义务为大家书写作品。大大认为,书法应该是精神境界的象征,他不会以此谋利的。
有些书法爱好者曾说,许多书法家在公开场合是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使出来的,而大大不是。大大对赠与集体或者个人的书法作品,一定要认真细心,尽量把最好的水平使出来。我的一位朋友在屈吴山民俗文化节活动上看见大大写字,他说,我大大的字比他平时在别处看到的都好,水平大进呢。我相信他的话不会掺杂逢迎的意味,因为我深知大大的性格。
也许是受家传的影响吧,我父亲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也在劳动闲暇喜欢写字。这些年,大大和父亲在书法上也多有交流。因为大大给外人留的印象是严厉,很多人不敢当面给大大指出书写的不足,但老弟兄俩在一起探讨书法,父亲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大大的书法不足一一指出,大大也会欣然接受并改正。
近两年,父亲因为患了眼疾视力微弱,心情一度陷入低谷之中。大大为了帮助他唯一的亲弟弟走出心理困境,时常鼓励他写书法,并给父亲赠送文房四宝,区上若有书法比赛,大大一定通知父亲参与。有几次展出父亲甚至获得了奖项和一个收藏证书。
我发现父亲慢慢地从心情的阴霾里走出,虽然仍然有诸多不如意,但是大大坚持打电话或者亲自面谈鼓励,父亲的情绪稳定了不少。每次回家,看到白发苍苍的兄弟俩深情交谈,我往往禁不住泪流满面:亲情不易,且行且珍惜。
大大对我们兄弟姊妹的生活也格外关心,尤其是生活困难的二妹。我姐弟五个,时常聆听大大的教诲,秉承家风,正直做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工作平凡但也兢兢业业,因为大大时常提醒我说咱贺家是教育世家;大弟那年高考失利后做了农民,把自家的十几亩水地经营好,大大帮助他把农产品卖出去;给婚姻不幸的二妹多方帮助,使得二妹能有个安定并自食其力的生活条件,从而也解决了父亲的一个心病……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如今,大大的书友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他们喜欢和大大探讨书法心得,探讨生活。他们喜欢和大大交往的理由就是:人格魅力。大大被评为白银市德艺双馨的书法家,大家都觉得大大当之无愧。
大大依然每天练习书法,他甚至学会了自己创作对联并掌握了平仄格律,总是很虚心地和我探讨他创作的成联,这在同龄书法家里是比较少见的。长时间的书写练习,大大记住了好多名人的诗词对联,现场书写时凭记忆一挥而就。
人们常说,练书法犹如练气功,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养。大大身体这么清癯矍铄,记忆力超群,有时给人写字一站就是半天,就是很好的证明吧。现在,看望他的人依然很多,上门求字者依然很多,大大不顾年近八十的高龄,有求必应。
大大要把书法作品集结出版了,这也算是他老人家对执着了一辈子的书法事业有个总结和交代,我由衷地高兴,借此机会,祝愿我的大大:安康幸福!
侄女永粹谨序
写于二〇一八年秋
(贺永粹,1973年生,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白银市平川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一九五一年,父病逝,一时柱折屋倾,无所适从。时我年方十岁,小妹尚在襁褓之中。兄妹四人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叵耐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小学毕业务农在田,力怯体弱,无所依靠,难得温饱。
两年后得族兄贺凯资助,就读于靖远一中,历时一年半。由于资金奇缺,饥寒困扰,无奈中途退学,重事农桑。
一九五八年,有幸受聘于陡城小学,从教数年后转至供销、商业系统,十几年后致力于地方水利建设,先在兴电工程,又至刘川工程,后到旱平川电灌工程指挥部暨管理局,直至退休。
一生工作调动频繁,但酷爱书法,喜好传统,勤于笔耕,从未中断。其间深得关振邦先生指点,受益匪浅。
平时与书友切磋探索,循序渐进,笔法有所提高,幸得地方认可,域内名胜古迹等多处留有拙笔,贻笑大方,深感惶恐。承蒙乡亲抬爱,时有登门索字者无不慨然馈赠,故而亲朋好友处多有墨迹悬挂予以补壁存念。
时下各名家书法集相继问世,友人建议参与其中,我正有此意,思虑再三,遂将近期部分作品集印成册,了却心愿。笔法陋俗,功力欠佳,不妥之处,方家见谅,不吝赐教。
成印之际,在此向同仁关爱之情深表谢意。专此致一,详叙不必。
谨述如上。
贺东
二〇一八年十月十日于怡心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