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物质决定意识,认知系统根植于存在的物质【自上而下的神经系统和自下而上的神经系统】之中,由物质而决定产生的意识,因此自下而上的神经系统关联了潜意识,而自上而下的神经系统关联了意识。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虚拟设计了【系统1】【系统2】的关于人认知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虽然很简单但却把存在的物质【神经系统】和【它的特点】说得很清楚明了。我们在心智中完全可以掌握这两个系统的原理在【心智中的简单】来驾驭它们面对现实的复杂。为了把人们是什么思考说得更清楚,我在此又虚拟出了一个更详细一点的认知框架【心灵、心智、思维、思考、工具】在【系统1】【系统2】的外围,而这个虚拟出来的认知框架是偏向于操作性的,是可以被人直接操作的,倾向于具体思考的系统策略。我们看这一张图,最内核的是物质【两套神经系统】,接着的是【两套意识系统】。【系统1、系统2】是两套意识系统的运作原理,而认知框架是两套意识系统的操作手册。认知框架放在最外围,它已经被落实到用的层面了,但在这个用的层面,认知框架只是虚拟了一个结构,创造出了一种形式的简单,你要什么用它,根据自身往这个结构里装载上各个阶梯【心灵、心智、思维、思考、工具】相应的认知。认知框架的形式是固定的,但认知框架所要装载的内容,灵活开放给每个人自身的特点,限制的是形式,开放的是内容,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只有形式上做到了简单,做到了符合人的认知原理,这个认知框架才能被人所驾驭。
这张图恰是思考的一张导图,我们要在【潜意识】【意识】都要能浮现出这样的一张虚拟的宏大图景,这个虚拟的宏大图景虽是假的,但它能为你正确的思考指出了一条整体路线,在思考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物质【神经系统】,你也会意识到针对神经系统的意识层次,还会明白意识层次的两种认知方式的运作原理,最后你还会看到,利用这种原理构建出来的认知框架,帮助你如何在现实中具体的落实和运作思考。
通常关于思考的知识通常都被碎片化,没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来把这些碎片化的思考知识整合起来,我们看到了【工具、思考方法】,却看不到藏在【工具、思考方法】背后的思维模式,更看不到藏在思维方式背后心智模式,也就谈不上如何去转换心灵了。这张虚拟宏大图景的最大作用就串通、连接,把它变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透过这个整体你将会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这个活生生的人在思考。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窜通这个认知系统,这个例子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这是真实的例子发生在我个人身上,有一次搬家,我把包装好的东西挪进电梯,直接按了12楼,电梯中只有我一个人,一会儿电梯门打开了,我们把行李搬出电梯。发现还没到12楼,我又重新把这些行李搬进了电梯,一会儿,电梯门又打开了,我又重新把这些行李搬出了电梯,发现还是没到12楼。我只好又重新把这些行李搬进了电梯,这下我的认知系统-系统2开始启动了,我开始留意电梯上面的显示屏反馈。之前两次我潜意识的心智会有一种认知,我按了12楼,电梯门打开是因为12楼到了。但由于某种外在因素有人在电梯外边按了按钮,电梯在没到12楼之前就已经开门了。但我潜意识里的认知【系统1】是自动化在操控着我的,而我的意识层次【系统2】又非常懒惰,因此、连续错了两次。通过这两次的错误,我的潜意识就学会了自动留意电梯显示屏的数字反馈。这是自己身上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事情却让我看清了潜意识的心智里自以为是的认知会被自己当作事实并主宰着我的行为。
在现实里我们会遇上比做电梯更复杂得【事】【物】,这时单纯得【系统1】【系统2】这种认知框架就有很大的局限,这种【系统1】【系统2】的简化框架只能当作来了解意识层次运作的一些原理,可以看作是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但还不足以被当作一种【工具】被有程序的操作来改变我们对更复杂【事】【物】的认知。因此在【系统1】【系统2】这种极简的框架外,设计了一个认知框架【心灵、心智、思维、思考、工具】,这个认知框架其实相当于一个大脑的操作手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认知框架【心灵、心智、思维、思考、工具】系统的来操作大脑。
思考就是按照大脑的工作原理创造出一种程序来有序的操作大脑去探索【事】【物】。因此,我们通常注重对大脑的操作程序,而忽略了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和这个基本原理其实是被大脑存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所约束,这样子,经常会有悖于大脑的基本原理和大脑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盲目的来操作大脑,经常会让自己陷身于麻烦之中。这跟一些有形的工具还不一样,如果是锤子,我们不需要了解锤子的工作原理,其实还是能够很好的操作锤子。但如果是一种思维工具,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大脑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那这些思维工具有时在大脑里很验被操作。或者说能被操作,可能是一处错误的方式被操作。
经过上面的一步一步的铺垫,我们可以进入到更多具体性的东西,下边我将用我理解到那种认知用比较口语的方式来阐述,那什么是思维呢,思维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探索【自身内在的经验】。那什么是元认知呢,是对【思维本身】进行思考,元认知的思考对象是思维。那什么是思考呢,透过一定的思考方法【思考程序】去探索思维的活动。那什么是工具呢,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无形的工具【不象锤子那样有具象】,工具是指把一种信念落实到可被操作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了操作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预设程序。什么是创新方法论呢,基于一定的理论,并从理论中发展出一套成体系的思维方式和工具集,创新方法论本身会注重可操作性,因此会预设一些操作程序。这些思维方式和工具集、操作程序比较适用于对【事】【物】进化创新。
在面对复杂的【事】【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大脑的运作原理,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了解原理,你还是不能操作大脑。有时还要在大脑中运行各种思维程序,而这些在大脑中运行的思维程序可以被映射到外在的【工具、思考方法、思维方式】,通过在意识层次对【工具】【思考方法】【思维方式】的学习,这些学习到的专门指向思考的知识是专门用来操作大脑的东西,就会被编程到潜意识,最终会成为你潜意识里的一种如何操作自身大脑的一种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工具、思考方法、思维方式】有序的去探索复杂的事物。
【事】【物】的复杂是基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的简单是基于感知者的视角来看,感知者本身无法驾驭复杂,因此要设计出一种形式来表达事物的复杂,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的复杂中设计出简单【形式】反过来驾驭思考的复杂。【思考】是复杂的,要创造出一种简单的形式来描术【思考】的复杂。因此设计出了一种简单形式【认知框架】。通过这个【认知框架】的简单来驾驭复杂的思考。
如何通过认知框架【心灵、心智、思维、思考、工具】来思考?将在后边的文章继续阐述。如有兴趣者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