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在球迷圈子里,现役或退役专业选手和业余高手的同场比赛是绝对吸引眼球的事,其关注程度不亚于看国家队比赛。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原创 曾汉中 感悟乒乓

在球迷圈子里,现役或退役专业选手和业余高手的同场比赛是绝对吸引眼球的事,其关注程度不亚于看国家队比赛。业余高手大家比较熟悉,许多人曾被打得落花流水,领教过他的厉害。看他和专业选手比赛,既希望爆冷取胜,为业余的增点光,就是被打败了,也乐观其成,能看到威风八面的人落败,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这样的心态,恐怕好多人有过。结果一般不出意外,总是专业获胜的居多。前不久在本市举行的一次社会公开赛中,几位来自台湾、香港及本省的高手轻松击败多名本地业余高手,不过,面对一位来自甲B俱乐部的板凳队员时,这些人又通通被横扫出局。想象一下甲B球员和超一流选手之间的差距,怎不让人再三慨叹:“中国的乒乓人才实在是太多了。”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专业与业余之间的水平差距之大不言而喻。相对于人数众多的业余球迷,真正的专业选手数量很少,一般人很难接触得到,球迷们挂在嘴上的“专业”选手,实际上把各级少体校和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业的人都囊括进来了。这里所谓的“专业”,其实是从小接受过“专门”正规训练的意思,在这一点上,这些人和专业运动员是相同的。所以,笼而统之把他们称作“专业”也未尝不可。不过,他们和真正的专业队员差距还是很大的,不妨称之为“科班”以示区别。

都在从事乒乓球这项运动,这是不管专业、业余或是科班的共同点。除此之外,恐怕“异”就大大多于“同”了。

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热爱程度。在业余乒坛上,专业退役、科班出身的人对乒乓球的喜爱总体是理性的、有节制的,对于从小就学习掌握的这项技能,他们更多把它当作一种健身方式、人际交往而不一定是业余爱好来看待,空余时间偶尔练练球,出出汗,对参加比赛兴致不高,名次输赢好像也比较看得开,有一种曾为沧海难为水的洒脱。

他们从小学球,家长多出于某种功利性考虑,比如强身健体、为将来出路着想、学一门技艺增加身份筹码等等,不一定源于小孩内心的兴趣,加上训练方式枯燥乏味,一些教练态度简单生硬,以及练球影响文化课学习等等因素,造成一些人对从事这项运动的反感抵触。如果不是因为某种需要,比如为单位打比赛、为朋友相挺或者自谋生路,还有奖金的诱惑等等,有些人很可能不会再去摸乒乓球拍。更有少数人长大后有了自主权,就决绝地离开了乒乓球,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业余的正好相反。在大千世界无数诱人的行当中,他们和这颗小球儿不期而遇,感受它的健身竞技、刺激有趣的魅力后,便一头扎进它的怀抱,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和执著。

对于其中一部分超级球迷来说,他们投下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舍去其他娱乐应酬,个别的甚至于把家庭和事业放到第二位,全身心的投入,一天不摸球拍就手痒难耐;有的人不仅潜心钻研球技,而且爱屋及乌,对涉及乒乓球的名人、赛事及产品都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成了业余“乒乓通”;还有人并不是什么企业家,却拿出个人积蓄,以一己之力举办业余乒乓球赛,让人十分敬佩感动。

有些人性格内向矜持,情商不高,可一说起乒乓球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两眼放光声高八度;年纪一大把了,却总也看不破红尘,小孩似的十分在意胜负输赢,赢则大喜,输则不服,总还想着翻本“复仇”,球场上的激烈对决,成了他们纾解压力、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即便知道再怎么练也长不了几个球,许多人依旧每天守着球台打打杀杀乐此不疲,把眼前这个从没赢过的对手拿下,或者哪怕赢上一两局,就是近阶段奋斗的宏伟目标。变数多多、趣味多多的过程,蕴藏着多少快乐和满足!

有些人怀揣球拍,云游僧似的到处以球会友;周边哪里有高水平比赛,总有人不惜扔下手头生计,呼朋唤友前往观战;有的人酷爱比赛,可以自掏腰包一口气连打乒协会员联赛的好几站分站赛。近年来不少地方兴起自驾乒乓旅游,大家既打球切磋交友联谊,又游山玩水放浪形骸,有乒乓球作纽带平台,生活便更加有滋有味。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有些球友还兼有酒友的身份,这关系就更深了一层。虽说微信上有人撰文指出,饮酒是打完乒乓球的“九不宜”其中之一,但这样的小聚总让人期待。有球友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专业科班的坐在一起基本不聊球,业余的则劲头十足,聊得热火朝天,争得脸红脖子粗。这聊球的乐趣,远胜于吃饭喝酒的乐趣。

对他们来说,乒乓球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业余爱好变成一种纯粹的嗜好,有一种渗进骨子里的走火入魔,有一种愿意为它作出奉献和牺牲的极大热忱。我为球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二是球技水平。专业与业余的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基本上是天上地上、火车牛车的差距。经过正规训练出来的人,一招一式都透着稳定成熟规范老到,都显得那样自然合理协调流畅——发力集中,反应灵敏,步伐到位,该快的时候快,该稳的时候稳,让人感觉球就该这么打。即使退役多年,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赛前临阵磨磨枪,就可以轻轻松松把许多业余高手斩于马下。

反观业余的,差距就大了。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步伐不到位,技术不全面,基本功不过硬,打出的球在力度、角度、旋转、落点上总是差强人意,偶尔可以打出令人叫绝的高质量球,更多时候却是无谓失误接二连三。有时得心应手,势如破竹;有时又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水平发挥很不稳定。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接受过正规训练,我有个小窍门——看他接发球双脚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的选手在接发球时,两脚先有个细微的踏步,作重心交换,以便根据来球迅速移动脚步;而业余的接发球时双脚基本不动,有的人甚至连膝盖都不打弯,像根木桩直挺挺地戳着。身体重心高且处于静止状态,步伐移动就不灵活,距离较远的球只好用手去“够”,回球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但业余的也不是一无是处。源于对乒乓球的热爱,他们的最大优势是长期自觉的坚持和苦练,什么都架不住熟能生巧,再加上一点点的灵气,许多人逐渐练出与众不同的看家本领,有的狠,有的怪,有的粘,有的巧,有的发球好,有的攻球凶,有的反手强,有的防守稳,各有各的绝活怪招。有些人可能综合实力不强,但他某项技术的“一招鲜”——可能是怪异的发球,可能是超强的杀伤力,也可能是对球的高超控制力,就能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我多次碰到不熟悉的对手,吃发球吃到崩溃,以后适应了,实力其实差好多。有些人别看动作做不到位,但熟练了一样可以用难看的、不规范的动作打出质量很高的球,正应了“存在即是合理”的那句哲学名言。

不按常理出牌,有一些无师自通、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弹一板、拐一板、贴一板、拱一板,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别小看这些不入流的技术打法,练到纯熟极致时,打遭遇战特别管用。科班选手的球往往正而不邪,碰上一些“邪门”的业余选手还不一定能适应。据报道,一些老者就曾用长胶球拍战胜过一些专业出身的选手,创造了老胜小、业余胜专业的神话。

在业余球坛里,处于上层的一般由专业退役、科班出身和业余高手三种人构成。也就是说,业余选手中有一部分人是极具乒乓球天赋的。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加上自觉刻苦的训练和研究,他们的水平能上到相当高的档次,成为业余中的佼佼者,可以和专业科班出身的一较高低。入行越早,学习领悟能力越强,上升的空间就越大。可惜的是,成年人大多到了三四十岁才开始打球,无论怎样努力有悟性,可以很快超越大批的业余人,也很难达到专业水平,更不用说顶尖水平了。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球时已经过了最佳年龄,没有童子功,一切都白搭。所以,无论学什么,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不只是乒乓球,也不只是邓小平同志说过的足球和计算机。看到很多有天赋灵性的业余选手,常常不禁让人产生遐想,如果他们从小就有机会接受正规训练和进一步的深造,乒乓球界不知又要出多少的尖子和精英啊。

在业余圈子中,业余和专业科班出身的走势正好相反。前者绝对水平不高,但常年坚持总能有所进步,总体是缓慢上升的趋势,对自己是很大的鞭策和慰藉;而后者已经过了巅峰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水平总体上是走下坡路,有一种“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无奈。

对一些专业退役、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如何保持状态是个大问题。除去主观动力不足的原因外,找谁练球也是个客观难题。打球人大都不喜欢廉价的胜利,球技越高,球伴越难找,这就叫曲高和寡,高有高的难处。练球少,手就生,球感就差,就越不想练,如此恶性循环,水平势必不断走低。加上比赛相遇时业余和专业的心态又有所不同,前者跃跃欲试,气势如虹,有一种“输是正常赢就赚到”的搏杀心理,而后者处于被拼位置,头脑里的坛坛罐罐多,心态比较复杂保守,碰上打法有特点的业余好手,五局之内不能适应的,就可能爆冷输球。

在专业科班的上升期,他们是锐不可挡的,十三四岁的少体校小队员,就可以把水平中上的业余选手打得难以招架,很难想象那些金字塔尖上的超一流选手是怎样的厉害可怖。我国是体育强国,乒乓球运动是其中的拳头项目,多年来立于世界乒坛潮头长盛不衰。应该说,这得益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整套发展体育事业的举国体制,在国家财力的支持下,体育苗子从儿童少年抓起,通过各级少体校、体工队长期稳定的训练,培养了大批体育专门人才,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问题是,这些人一旦脱离这样的环境,由专业科班转为业余,不再每天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他们的水平就开始直线下降,体能要求越高的打法——如两面弧圈——就越难以为继。所以,打球人年纪越大,不管其原来是科班或者业余出身,水平就越将趋同,这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规律。毕竟岁月不饶人,自然法则谁都无法抗拒。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近些年来,业余乒坛是越来越热闹了,各种半官方、民间的业余比赛眨眼间多了起来,富足起来的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是原因之一,同时也离不开大量专业科班们的积极投入和带动。我总觉得,国家花气力培养的各级乒乓球人才,不管将来是走专业还是其他什么道路,他们所掌握的技能都是全社会很重要的财富,理应在国球的推广和带动上发挥更大作用。因而如何使他们乐于参与融入到业余乒坛中,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除去多举办比赛的利益驱动外,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推行乒乓球积分赛,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在这种赛制下,英雄不论年龄出身,积分就是硬道理,在同一积分等级里杀个天昏地暗,既增加了竞争的趣味性和对抗性,对业余选手是很大的激励,对专业科班们来说,也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对手了,可以做到运动健身和保持状态两不误。

三是球场文化。业余圈子里,草根球迷对有科班背景的高手总是崇敬有加,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许多人为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而脸上有光,众星拱月般的围着,好吃好喝的供着,想法很简单,希望能经常打上几局指导球,在球艺上得到更多帮助指点。事实上,很多人也由此获益不少。

不过,业余们对科班们的仰慕心仪,如果仅仅止于技术,我以为是不够的。我倒觉得,他们从小接受正规训练养成球场上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从一些细节里透出的认真和敬业的态度,同样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位球友的儿子在少体校训练,放假时常来球馆打球。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好胜的年龄,比分一落后脸上就挂不住了,嘀嘀咕咕的责骂自己。让我感慨的是,不管输球后怎么不高兴,他都会苦着一张脸上来和你握手,小大人似的。球输了,风度犹在。我们呢,一般不把握手作为一个必需的礼节,即使是正式比赛,有些人也不懂得赛后是要握个手的,个别人心情不好也有故意一走了之的。

对比一下球场上专业与业余的举止,差别还是满大的:

专业:注重赛前身体的拉伸舒展活动,保证有一定时间的练球热身。业余:大多不作赛前热身准备活动,也不懂得如何练球,少数人只顾自己痛快,把练球当作比赛往死里打。

专业:发球前有一个观察对方、思考停顿的过程,给人郑重其事的感觉,也给对方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业余:发球准备时间短,给人感觉比较随意,有的人常常不等对方作好准备、甚至自己都还没站稳就急着把球发出。

专业:保持球和球拍的干燥不沾有汗水,按要求在比分6的倍数时擦汗。业余:随时擦汗,个别汗多的人每打两三分球就擦一次汗,打乱比赛节奏,有些人不太注意及时擦去球和球拍上的汗水。

专业:打出擦边、擦网运气球时举手示歉。业余:相当一部分人毫无表示,个别人还兴高采烈。专业:使用符合国际乒联要求的底板和胶皮海绵。业余:个别人胶皮海绵多年不换,任由它变成“死胶”而从中获益;还有人喜欢在长胶上捣鼓,把正常的长胶改造成不符合规定的长胶,或者搞些小动作,让长胶变得更加怪异。专业:发球时按规则要求上抛16厘米以上,不发合力球、遮挡球。业余:一些人发球不上抛,或者习惯发合力球、遮挡球,这是让人诟病最多的业余表现,不是不能改正,而是不愿意舍弃不正规发球带来的好处。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专业:比分默算从不会有争议,多少比分该谁发球心里都有数。业余:相当一部分人打计分赛不算比分,只是大致知道领先或落后几分,也不懂得多少比分时该谁发球。专业:着装整齐规范。业余:着装随意,不修边幅,夏天打赤膊,冬天穿秋裤,打白球穿白衣,打黄球穿黄衣等等。类似的对比应该还可以找出一些。当然,不是所有专业的都做得好,也不是业余的都做得不好,但总体而言,业余的普遍不像专业的那样注重细节并养成良好习惯。拿专业的标准来要求业余的,似乎有点苛求。但应当区别的是,这不是技术动作方面的要求,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比如说,不热身、不算分,吃亏的就是自己。因为没有活动开,很难迅速进入状态,身体也容易受伤;不算比分,对场上的形势不清楚,也很难做到算度深抠分细。另外,一些属于赛场内外的细节,比如擦汗的时机、发球前的准备、发球符合规则要求、球拍符合规则要求、赛后与对方握手等等,看起来很小不足挂齿,但它反映的是一种态度和素养,体现的是尊重对手、为他人着想的礼貌,以及遵章守纪、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往高里说,它代表的是一种球场文明和球场文化。经常听见有人调侃自己是“游击队”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军”训练,因而赛场上的不懂规矩不拘小节只是无心之过情有可原,但问题是,我们经常在赛场上、电视上看到专业们一招一式标准的示范,是不是至少应当有颗见贤思齐向它靠拢的心呢?只要有心用心,这些形式上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难学。我总觉得,我们的水平是业余的,态度不应当业余,不要因为自甘业余、迁就自己而在比赛时影响他人,更不要因为争个输赢小利而把人格尊严给丢了。遵守规则,注重细节,其实是与人方便,于己也方便。

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关于业余与专业的话题,在乒坛圈子里总让人津津乐道。有网友将二者的特质概括为“为此一生”和“以此为生”,感觉非常精辟传神。为此一生,形象地勾勒出球迷们深爱乒乓球、始终不渝的群体特征;以此为生,则反映了掌握乒乓球技能的人已经越来越把它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的现实。早些年,许多专业退役、科班出身的人凭着一技之长,以特招方式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市场对乒乓球教练、陪练的需求大为增加,更多有这方面技能的人选择了自主择业,获得更宽松自由的作息时间和更高的收入报酬。其中,不乏一部分业余出身的人加入其中,他们整天遨游在快乐的乒乓世界里,业余爱好和养家糊口完美结合,成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职业和事业。显然,在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凭借乒乓球的一技之长,专业和业余们找到了谋生之术,有了用武之地,既满足了社会需求,也获得个人发展的更大空间,生存状态得到很好改善。多数人的兴趣爱好得以满足,专业技能得以发挥,聪明才智得以实现,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百业兴旺进步发展的社会,一个生机勃发充满希望的社会。爱乒乓球的人,真是有福之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6809.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