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根据圣经《约伯记》的记载:
约伯有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也有很多财产,敬神爱人,过着幸福生活。
突然,他的家产几乎全部失去,儿女也同时死去,他自己生了重病。
他的三个好朋友来安慰他,跟他辩论他受苦的原因。朋友们认为他受苦是因他做错了什么事情,而这个人认定自己受苦并非因为做错了什么。
后来,上帝在旋风中出现,质问约伯关于自然、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他很羞愧,承认自己无知。
故事的最后总算苦尽甘来,约伯从苦境转回,得了更多财产,又生了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01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苦难不是人生的例外,它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的熔炉,以苦难为炭。
人为何受苦?好人为何受苦?
古往今来解释五花八门。
《圣经》 “诗歌智慧书”中的古老经典《约伯记》对苦难的见解卓而不凡,无比深邃。
面对苦难问题,《约伯记》同时承认两个前提:第一、上帝活着,慈悲、全能;第二、约伯是义人,他受苦并非因为他犯了罪。
对约伯的朋友来说,承认第一点很容易。但无法接受第二点;对今天的人来说,承认第二点容易、但难以认同第一点。
从古到今,《约伯记》都算一种异数,在人生智慧和哲学的路数上剑走偏锋,对智慧和哲学进行反讽:
一切智慧和哲学都难以承认全能、慈悲的上帝可以和苦难并存。
上帝既然全能到可以轻易取消苦难,为何他还要所垂爱的义人受苦?这只能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好人应该受苦。
这样的话,做一个好人还有什么意义呢?在很多人心目中,人生最大的目的不正是趋乐避苦吗?
约伯在上帝眼中是个义人,没有因此得到苦难豁免权,从《约伯记》文脉中反而发现正是上帝主动向“撒但”挑战,在上帝认可的范围内让“微但”去试验约伯。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约伯记》倒是真不同于流行的宗教观念,因为在流行的宗教观念中,一个人跟上帝关系好了,就可以得到富贵、平安,平时的烧香磕头,不过是变相贿赂,用小投入换大产出。
这正是“撒但”的观念,他对上帝说:
“约伯敬畏上帝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么?他手所作的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在地上增多,你且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他必当面弃掉你。”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上帝又怎能说约伯不是这样?于是,上帝就要跟“撒但”打赌,让“撒但”把约伯一切所有的都毁掉,然后看约伯会如何反应。
结果,“撒但”真夺走了约伯的财产,也杀害了他的儿女,好让约伯当面弃绝上帝,没想到约伯反而在上帝面前下拜,说:
“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这一局,“撒但”输了。
02
再来一局,“撒但”说约伯之所以不弃绝上帝,是因为没伤害到他自身,损伤的毕竟不是他自己,他对上帝说:
“你且伸手伤他的骨头和他的肉,他必当面弃掉你”。
“撒但”还是不服,他觉得人怎么能不是功利主义者?人敬拜上帝一定是因为有好处,不管是身外的好处还是身内的好处。否则人何必要敬拜上帝?
于是,再次得到上帝许可,“撒但”又来击打约伯,使他生了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重病,浑身上下长了毒疮,臭不可闻,连约伯的妻子都建议他赶快弃掉上帝死去算了。
约伯反驳妻子说:
“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么?”
他仍持守对上帝的信仰,不以口犯罪。
这一局,“撒但”又输了。
最终看来,上帝和“撒但”打赌的焦点是人性:
到底有没有不需要好处的人性?到底有没有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信仰?
为了看一看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性,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信仰,苦难需要的。
只有无缘无故的苦难才能证明无缘无故的信仰。
因此,塞涅卡说: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灾难是对人的真正检验,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谁就是人的杰。”
没有经受考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
苏格拉底说过类似的话,不过是说“没有经过理性审慎的人生是不得活的人生”。
希腊精神强调理性反省,而希伯来精神强调灵性经历,从这两种对生的信念就可见其差别。
在希伯来精神看来,苦难是为了显明真信仰,而真信仰的关键是对交性、位格关系之建立,真爱产生于这样的关系中。
在此关系中,人与帝的关系就不再是“我与它”或“我与他”,而变成“我与你”,德国思家马丁·布伯拈出“我与你”发展成神学,可谓妙绝!
03
《约伯记》中,约伯和他的朋友吵到最后,上帝一出来大家都不敢说话了,本来很有话说的约伯也变得拙口笨舌起来,他那冲天的冤屈和愤慨,一下子烟消云散,原因是什么?
很简单,从《约伯记》中你会发现约伯最纳闷、最不解的问题是在他受苦时上帝在哪里?
既然他的受苦并不表明上帝不在场,那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只要他知道上帝一直在,一直看着他,一直知道他内心的苦楚,一定会给他一个说法,那就够了。
也难怪从《约伯记》中找不到上帝对于约伯苦难的解答,因为对约伯来说,上帝出场本身,上帝一直在那里,这就是解答本身。
在希伯来精神看来,人生根本的意义,不是给苦难漂亮的解释和反省,而是有力量去承载苦难。
既然对人性来说,考验是必须的,那经由苦难到达完全的路就由自己心甘情愿走下去。
还是回到前边所提到的,《约伯记》的作者承认上帝的全能和仁慈,又认为约伯是个义人,尽管经文也提到约伯“病于自义”,但在这一系列苦难中,他并没有犯罪,他的苦难也不是因为他的罪引来的。
《约伯记》读完能够从内心治愈人的苦难,给了人看待苦难的一种视角:
全能而仁慈的上帝允许苦难存在,一定有他的美意,因为他需要人性在经受苦难的考验之后走向完全。
这种完全不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而是和上帝对交性关系的建立,不只是到达一种境界,而是面对某种实存,不是自我式超越,而是对话式超越。
这也就是为什么亚当和夏娃所在的伊甸园必须要有一棵分别善恶树,也是为什么耶稣在开始传道前必须先被圣灵引到旷野经受魔鬼试探的原因。
亚当和夏娃没能经受住考验而堕落,耶稣却经受住考验而胜利。
04
从希伯来精神视角看苦难,会给人深刻启迪,尽管现在早已进入所谓“后现代”、“后信仰”时代。
《圣经》学者唐佑之说:
“苦难使生命成长。”
这不是在倡导禁欲主义和受苦主义,而在强调爱和信仰只有在苦难中发育得最好,生命只有在经受苦难考验的过程中才能生长得最好。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苦难的态度未必这么积极,也未必能有一种从容态度去面对苦难,尤其是那些无缘无故的苦难。
古人在这一点上要聪明得多,才良苦用心告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温《约伯记》,就像登上高山,见到了人类精神中最高贵、最伟大的风景。
要相信忍受苦难最终会有美好报答,但约伯一开始并不是为了报答而忍受苦难,恰恰是在苦难中断绝了任何物质报偿和肉体欢偷的可能性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回到了精神和价值本身,得见真理的容颜。
约伯忍受苦难也并非像《活着》中的福贵听天由命,无可奈何,而是以信心迫使上帝出场,用活的信仰承载苦难。
信仰不是解释苦难,而是承载苦难。
《约伯记》 如是说。
摘自齐宏伟《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性的30部经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