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中午与同事吃饭,一起看嘉善名人南派三叔《盗墓笔记》改编的电影,里面有一个诈尸的桥段,看完后大家哈哈一笑,觉得有趣,所以,当我问他们是否见过“诈尸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中午与同事吃饭,一起看嘉善名人南派三叔《盗墓笔记》改编的电影,里面有一个诈尸的桥段,看完后大家哈哈一笑,觉得有趣,所以,当我问他们是否见过“诈尸”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都用那种“你脑子没病吧”的眼神看着我,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在被判定为死亡后,一名西班牙男子被送上了尸检台准备解剖。此时,法医突然接到一个紧急通知,便离开解剖室。可当他再次回到解剖室时,居然听到了那具将要被解剖的“尸体”发出一阵阵微弱的打鼾声!

原来该名男子在失去生命特征数小时后,又重新活过来了。大家在感到惊悚离奇的同时,不免调侃是鼾声救了他一命!那么,现代医学究竟如何看待这种“起死回生”的诈尸现象?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古人又是如何预防此类现象的发生呢?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过去,人类就发明了各种方法来定义生命的终点。他们尝试过反复喊病人的名字、用钳子夹乳头、把水蛭放进肛门等等办法,但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为了找到一个标准方案,1846年巴黎还为此举行了一个比赛,医生尤金·布切特因提出了“临床死亡”的定义而夺魁。“临床死亡”即一个人的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就能确认他死亡了。可即便如此,当时的人们普遍有“活埋恐惧症”。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防患于未然,从18世纪起就有人发明了“安全棺材”。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美国于1868年公布专利号为81437号的安全棺木。与之前的棺木不同,它巧妙地将钟铃、绳子以及梯子置于其中,倘若“死者”突然在棺木里醒来,拉动了“死”时被放入手中的绳子就会响铃。而且,万一没人听见的话,他还可以拼尽全力通过梯子从坟墓里爬出去。

而1887年设计的一款棺木配备了空气管道和报警器,更为便捷实用。在此以后,类似的安全棺木开始层出不穷,且越发高级。比如1904年发明的棺材中就已经含有一个基于闭合电路的复杂系统,如果被埋的人醒来后,可以扳动开关,那氧气储存器就会被打开,随后,信号能通过电线系统发射出去,“复活”的人就有机会得救了。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无法统计究竟多少“安全棺木”实际派上了用场,但一项关于活埋的研究成果是令人沮丧的,因为该研究显示,“活埋”的高峰期极有可能出现在1952年。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呼吸机、喂食管、气管插管、血液透析机等相继被发明出来。

医生逐渐发现,在缺少某些身体功能的情况下,人仍可以处于活着的状态。到了1966年,脑死亡的概念正式诞生,也是我们现代医学普遍作为判定个体真正死亡的依据。

尽管死亡的定义变得更科学了,但仍无法阻止“起死回生”的现象发生,只不过,它们可能更多地发生在医院太平间的存尸袋里。2014年,美国密西西比州一名78岁的男子被宣布死亡,谁知道第二天,他竟从太平间的尸袋中苏醒了过来。

类似的报道有很多,比如美国一名80岁的“死者”在医院太平间被“活活冻醒”,91岁的詹妮娜·科基薇茨在死了11小时后,在停尸间冰柜里突然坐了起来等等,还有一家医院的一名患者因服药过量被宣布脑死亡,但在被送往手术室捐献器官时,他突然醒过来了,这件事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因为类似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 拉撒路综合征 /Lazarus syndrome

在医学上,这些离奇的“起死回生”的现象都被叫作“拉撒路综征”(Lazarus syndrome),即患者停止心跳和呼吸后过一段时间,突然恢复自主呼吸的现象,目前全世界官方至少已报导了38例,现实中的拉撒路综合征患者肯定要多得多。

针对拉撒路综合征的现象,临床对死亡的判定会在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继续观察5~6分钟,目的是要准确地判断出患者是真正的死亡还是仍有一线生机,但更长的观察时间可能造成器官因长期缺血无法用于捐赠等情况。

其实从生物学上来说,死亡没有一个统一的时刻,每一个死亡都是由一系列的“迷你”死亡组成的,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速度死亡。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并不一定因为“总部”的衰竭而马上停止运转。在某些情况下,病患的心脏仍在跳动,极端的情况下,一些器官能在死后持续运转长达14年,甚至有一具尸体在死亡后“存活”了20年。

从这个角度看,死亡不是一个事件,它更像是一个过程。目前关于死亡这个沉重话题,医学界仍在努力寻找一个更明确的答案。但经过数世纪的尝试,我们也仅仅知道“死亡”存在着不确定,既然如此的话,或许真的只有当下才是我们最能把握住的吧!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诈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活好当下,认真享受每一天,绝不应仅仅是一个愿望,而应该是一个现实!

参考资料

◎ KUISMA M,SALO A,PUOLAKKA J,etal. Delay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the Lazarus phenomenon)after cessation of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2017:118.

◎ LETELLIER N,COULOMB F,LEBEC C,etal. Recovery after discontinu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Lancet,1982,319(8279):1019.

◎ HEYTENS L,VERLCOY J,GHEUENS J. Lazarus sign and extensor posturing in a brain-dead patient Casereport[J]. Journal of Neurosurge ry,1987,71(3):449-451.

◎ 付阳阳,徐军,于学忠. 拉撒路综合征[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2):241-24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9978.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