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变化。它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一、货币产生的原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结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一)货币形态演变的原因

货币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变化。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三、货币的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1、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四、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

(二) 流通手段

(三) 储藏手段

(四) 支付手段

(五) 世界货币

五、货币制度的概念: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的程序及建立金准备制度等。

六、货币制度的内容

规定币材

规定货币单位(一是规定货币名称 二是规定单位货币价值)

规定货币的种类及支付清偿能力(主币:即本位币,一国计价结算的合法的标准货币.

辅币:解决商品流通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问题.

无限法偿: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规定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的程序

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七、货币制度的演变及种类

银本位制

1、概念: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2、内容: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银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3、缺点:银本位最大的缺陷是银价不稳定。随着白银开采技术的提高、产量增加,导致白银价值波动、下降,越来越体重值小。至20世纪处,除中、印、墨等少数国家仍实行银本位,资本主义国家都已放弃

金银复本位制

1、概念:法律规定黄金、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币材,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

2、复本位制的理论缺陷:货币具有独占性与排它性的本性,而两种材料同时作为币材与货币的本性相悖。

3、三种形态

(1)平行本位制:基本特征是金币银币之间不规定法定比价,各自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市场决定其比价。

(2)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金币和银币间的固定比价。目的是为了克服平行本位的缺陷。但这种币制违背客观价值规律,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断发生冲突,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Glesham Law)–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通货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必然会被融化、收藏、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

(3)跛行本位制:金银同为本位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但银币不可以,实际上银币已成辅币。

金本位制

1、概念: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黄金保持一定比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2、三种形态

(1)金币本位制:也叫完全金本位,其主要特征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金币的名义价值和所含黄金的价值相等,属于足值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辅币和银行券可以与金币自由兑换。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其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政府无限制收购黄金,所支付价款是银行以金块为准备发行的纸币,流通价值符号高起点兑换黄金。

(3)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特点是本国货币不与黄金直接联系,而是与一个金本位制国家货币联系并确定一个固定比价,在国内保持大量外汇作为汇兑基金。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本位制

1、概念: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纸币作为本位币的制度。

2、内容:以纸取代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纸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币值的确定与贵金属的价值无关,主要取决于货币当局对信用货币数量的管理。纸币由国家垄断发行,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节约了流通费用,提高

了清算的效率。

不兑现信用货币的类型主要包括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和各种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凭证,如不兑现的银行券、银行存款(主要是活期存

款)、商业票据等。

3、缺陷:信用货币的流通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问题。

第二章

一、信用的概念:

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二、商业信用的含义:企业之间以赊销、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居基础地位。

特点:

直接信用

双方都是企业

所提供资金是生产资金的一部分

往往和商品交易相联系

三、直接信用、间接信用的含义

直接信用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 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间接信用: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即双方分别与金融中介建立债权债务关系。

区别:1、信用行为的主体不同

2、资金运动形式不同

3、融资成本及风险不同

4、灵活性不同

5、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不同

四、银行信用的含义:

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提供的信用,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占核心地位的信用形式。
特点:

间接信用

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的暂时闲置资金

授信对象广泛;

不受数额、期限、方向限制,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各种不同的需求

第三章

一、利息的一般定义

借贷活动中 借款人付给贷款人的那部分超过本金的余额.也可以说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所有权向货币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二、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分析入手,剖析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认为利

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在不同经济制度下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利息是财富的分配形式,是借贷资本的增值。

三、利息的计算(单利法、复利法)

四、利率的含义:一定时期利息额与借贷资本额之比。

五、利率的种类

(一)按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分为:市场利率、法定利率、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变化的指示器,当资金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利率呈下跌趋势;反之,呈上升趋势。市场利率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主要利率。

法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

公定利率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这种利率对其会员银行也有约束性,是一种介于市场利率与法定利率之间的利率。它的变化代表政府货币政策的意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

(二)按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分为: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利率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而波动,在整个借贷期间都不做调整。其最大的特点是利率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简单易行、易于计算借款成本等优点。

浮动利率又称可变利率,是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六、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社会平均利润率

资金供求状况

物价水平

经济周期

国家经济政策

国际利率水平

成本及风险程度等

七、利率的作用

聚集社会资金,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调节产业结构的作用

对储蓄与投资的调节作用

控制资金需求方面的作用(稳定通货的作用)

调节着国际收支的作用

第四章

一、金融市场的含义: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资金融通的场所和行为的总和。

w 1、广义的金融市场:泛指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的全部金融交易活动。它包括银行存贷款、票据的承兑与贴现、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买卖、黄金外汇的交易,信托、租赁、典当等各类融资活动。

w 2、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以各种有价证券和标准化票据的交易实现资金融通的市场。如股票债券的发行流通市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市场。

金融的含义:金融就是货币融通,是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有偿转移。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一)按融资期限不同分:

货币市场:是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

资本市场:是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

(二)按市场功能分

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从事有价证券或票据发行的金融市场。即新证券首次出售

流通市场:也称二级市场或交易市场,是已上市的证券或票据转让交易的市场。

(三)按交割时间分

Ø 现货市场:买卖成交即时履行交割手续,一般在成交后的1—3日内清算。

Ø 期货市场:买卖成交后,按合约所规定的日期进行清算交割。分美式、欧式两种。

三、金融市场的功能

w (一)融资及配置资源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w (二)规避与转移风险功能:通过投资组合、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避险目的。

w (三)反映及约束监督功能:金融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反映资金价格,监督约束资金供求双方的行为活动。

w (四)宏观调控功能: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节货币供给的场所,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w (五)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市场形成均衡价格

四、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金融工具亦称信用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书面文件。它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具有法律约束意义。

Ø 对持有人来说是资产;

Ø 对发行人来说是债务;

Ø 基本要素:名称、金额、期限、发行人(出票人)、权利义务等

(二)金融工具的特征

l 偿还性:是指金融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在到期时必须偿还全部本金的特征。股票可视为无限期但可通过转让实现偿还。

l 风险性:是指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的安全保障程度。(即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l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变现速度快慢、成本高低 )

l 收益性:是金融工具能为持有人带来收益的特征。

收益主要包括利息、股息收益和资本利得收益。

五、主要的资本市场金融工具

(一)股票

1、含义: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承担义务的可转让的凭证。

2、特性:(1)高收益性;(2)高风险性;(3)不返还、可以转让的投资工具;

3、种类:(1)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2)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3)实体股票和记帐股票

(二)债券

1、定义:债券是一种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或者说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对长期债务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的凭证。

  2、债券的种类:(1)政府债券和非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2)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3)可转换债券;(4)付息债券和贴现债券。

3、债券与股票的区别:从投资角度看(1)权利不同,对公司控制权影响不同。 (2)收益不同;(3)风险不同。从融资角度看(4)筹集资金的成本不同;(5) 资金稳定性不同;(6)融资者压力不同

六、货币市场的功能

1、满足流动性资金需求和资产流动性管理需要

2、提高金融企业管理效率

3、形成金融交易的价格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功能

七、货币市场的组成

(一) 同业拆借市场

1、含义:银行同业拆放市场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有头寸拆借和同业借贷。

2、特征:同业性、短期性、无担保性、协商性。

(二)商业票据市场

1、含义:商业票据是指发达国家由具有高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和财务公司发行的短期无担保债券.

2、特征:短期性(2-270天);无担保;融资成本低(较银行贷款利率低);通常只有发行市场,无交易市场。

(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也称CD市场)

1、含义:进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买卖交易的市场。

2、发行与转让:由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批发或零售方式发行,到期之前可随时转让。

(四)回购协议市场

1、回购协议市场的含义:以购回协议方式买卖证券、融通资金的市场,实际上是一种证券抵押融资。

2、回购协议市场特征:金额大、期限短、无集中市场。

商业银行、券商、工商企业、地方政府、中央银行都是该市场的参与者 。

(五)政府短期债券市场

1、含义:是政府短期债券发行与交易的市场。政府短期债券,是一国政府为筹集短期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

2、政府短期债券发行方式:国库券的发行一般采用拍卖方式,即通过竞标来确定债券的投资者。

3、转让:到期之前,可由持有者在市场上转让买卖,也可在银行办理贴现。

八、资本市场的功能

投融资功能

配置资源的功能

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功能

九、证券交易的方式:

l 现货交易:指买卖成交按当时成交价即时清算和交割。(钱货两清)

l 信用交易:指投资人只需交付一部分保证金,其余由经纪人垫付的证券交易方式。经纪人垫款来自银行贷款,获取利差收入。

l 期货交易:指买卖成交后,按合约规定的价格、数量、时间履行交割手续的交易方式。先买后卖—多头;先卖后买-空头

l 期权交易:也叫选择权交易,它交易的是买卖某种证券的权利。买卖双方达成契约,规定期权买方支付一定期权费后,可在一定时期按约定价格向期权卖方购买或出卖既定数量的某种证券。分买入期权、卖出期权。

第五章

一、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

2、金融监管机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3、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4、商业性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第六章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也称存款货币银行,是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目的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信用机构。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1、自有资本:

含义及构成:商业银行的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本钱。

股本

资本盈余

未分配利润

资本公积

债务资本

其他来源,如风险准备金

2、吸收存款业务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1)、按存款对象分:单位存款、储蓄存款、同业存款

(2)、按存款期限不同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3)、按来源划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4)、按性质分:财政性存款、一般性存款

3、借款业务

(1)、向中央银行借款 :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再贷款

(2)、同业拆借:同业借款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3)、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4)、发行金融债券

4、结算占用

(二)、资产业务 运用其资金获取收益的业务。
1、现金资产 ——不能或较少为银行带来收益,占资产比重较小。包括:

库存现金

在中央银行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同业存款:是存入其他有代理业务的银行的存款。

托收中现金:结算在途资金。

2、贷款业务——最主要的盈利资产

(1)、贷款种类按还款保障分: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

(2)、贷款种类按借款对象分: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不动产贷款和消费贷款

(3)、贷款种类按用途分:经营性贷款、证券经纪人贷款、消费贷款、科技开发贷款;

(4)、款种类按期限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长期贷款

(5)、贷款种类按其质量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

可疑贷款、损失贷款

3、贴现业务

(1)、票据贴现含义:

指商业银行购买持票人未到期商业票据,向其融通资金的行为。

(2)、贴现金额的计算

贴现值=票面值×(1— 贴现利率× 贴现天数/360)

贴现利息=面值(或到期值)×贴现利率× 贴现期

贴现值=面值-贴现利息

(3)、贴现与放款的联系与区别

(4)、贴现、转贴现、再贴现

4、证券投资

(1)、证券投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 动,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

(2)、证券投资的目的: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业务有分散风险、保

持流动性和合理避税、提高收益等作用。

(3)、证券投资的种类:政府债券、短期票据等。

(三)、表外业务

1、表外业务的含义:此类业务发生当时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项目 的变化。

2、无风险表外业务——中间业务

(1)、汇兑结算业务:
(2)、代理业务:
(3)、信托业务:

(4)、咨询业务:

(5)、基金托管业务 :

3、 有风险的表外业务

(1)、贷款承诺:
(2)、担保:

  (3)、金融衍生工具:

三、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rd K =1∕rd

(二)提现率(现金漏损率)C K =1∕rd+C

(三)超额存款准备率 re K =1∕rd+C+re

(四)活期存款转化定期存款的比例k=1/rd+c+re+rt×t

(五)其他制约因素:如贷款需求、条件等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1、含义:在经营中避免风险、保证资金信誉安全的能力。

2、必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风险,只有保证资金安全,才能赢得更多客户,吸引更多资金,正常经营获取利润。

3、措施:

充足的自有资本

保持足够的准备金

建立风险防范、控制、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

参加存款保险

(二)流动性

1、含义:能够随时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和正常借款需求的能力。

2、必要性:商业银行一旦出现挤兑风潮,发生流动性危机就可能导致破产倒闭。

3、措施:

合理安排资产负债规模和期限结构

增强主动性融资能力,保持多样化融资渠道

保持适量现金资产和合理的二级储备

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

(三)盈利性

1、含义:通过经营各类业务获取利润的能力。

2、必要性:获利是银行补充资本、扩大经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3、措施:

扩大盈利资产比重和经营规模;

降低筹资成本和管理成本;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第七章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原因

(一)中央银行的概念:是居于一国金融体系核心领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及信用活动的金融管理机构。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要性

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

统一票据清算的需要

政府融资的需要

充当最后贷款人的需要

金融监管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1、中央银行集中、垄断货币发行权。

2、中央银行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二)银行的银行

1、中央银行是最终的贷款人(再贴现与再贷款);

2、组织全国银行间的票据清算

3、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4、为金融机构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政府的银行

代理国库。

给予财政信贷支持。

持有和经管黄金外汇储备

政府的金融顾问,向公众发布金融信息

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

三、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一)含义:指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其他部门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即形成中央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二)内容

1、流通中的货币

2、各项存款

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3、债券: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票据和债券。

4、资本及其他负债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列出的 各种负债项目

四、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即中央银行运用资金的业务。

(二)内容:

1、再贴现和再贷款(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债权)

2、证券买卖业务:

3、黄金及外汇储备业务:

4、其他资产业务

第八章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及理解

(一) 货币需求含义: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二)对货币需求概念的理解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2、货币需求是有条件的,是能力与愿望的统一。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需求。

4、货币需求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v (一)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v M = P Q / V

v (二)费雪交易方程式 (现金交易说)

v M V=P T 或 P= M V/ T

v (三)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v Md = KPY

v (四)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v 需求函数: L = L1 + L2 = L(Y ) + L(r)

v (五)现代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v 需求函数:

v Md / P = F (y,w;rm,rb,re,1/p·dp/dt;u)

三、货币供给的概念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原因和依据

1、货币统计口径的确定对经济运行监测和政策选择有重要意义.

2、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五、货币供给的口径

(一)IMF的口径

1、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2、M1= M0+活期存款

3、M2= M1+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二)我国现行货币供给量层次的划分

1、 M0=流通中的现金

2、 M1= 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3、 M2= 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机关定期存款+外汇存款+信托类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

4、 M3= 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其他存款

M1为狭义货币供给量; M2为广义货币供给量;M2—M1为准货币; 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目前暂不公布数据。

六、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供给基本模型 M=B×m

1、基础货币(B):亦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公众持有的通货,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其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2、货币乘数(m):是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对货币供给量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变化取决于公众的经济行为和政府的财政行为。

第九章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定义

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超过实际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 理解

n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n 是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n 物价明显上升;

n 是纸币流通特有的经济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二)批发物价指数

(三)GNP平减指数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

3、结构型通货膨胀 :

4、预期型通货膨胀:

5、混合型通货膨胀 :

6、输入型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Ä 促进论:

Ä 促退论:

Ä 中性论:

(二)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 收入再分配效应:

| 通货膨胀还产生以下不良后果:

(1)破坏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 ;

(2)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国际收支失衡;

(3)损害政府威信,影响政局稳定。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 宏观紧缩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抽紧银根)

2、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 收入紧缩政策

(三) 指数化措施

(四) 供给政策

(五) 币值改革政策

六、通货紧缩的定义

(一)定义:纸币流通条件下,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 跌的经济现象。

(二)理解:

Ø 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

Ø 总需求不足。

Ø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七、通货紧缩的类型和成因

(一)政策失误型

(二)需求不足型

ö 产业结构失衡 ;

ö 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ö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ö 公众预期;就业困难。

(三)成本下降型

ö 技术进步促使成本下降;

ö 生产率提高快于工资增长;

ö 营销方式的改变;

ö 全球商品、服务市场的形成。

(四)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型

由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银行提高信贷标准,抑制投资需求, 造成信贷萎缩,使得货币供给量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

八、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 宏观扩张政策调节手段

1、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

2、扩张性财政政策

(二)调节经济及产业结构

Ø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产业、区域

Ø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积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差距(基尼系数0.45为标准)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五)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第十章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概念:中央银行采取调节货币和信用的措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内容: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现行中央银行法表述为: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

1、定义: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量,从而实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2、内容:规定及调整比率

3、作用机理

4、特点:威力巨大(乘数效应),告示效应;导致经济震荡,不宜常用。

(二)再贴现率政策

1、定义: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改变商业银行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其信用活动总量的政策手段。

2、内容:规定和调整贴现率,规定贴现资格

3、作用机理

4、特点:告示效应、结构调整;缺乏主动性,不宜常用。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定义: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2、作用机理

3、特点:主动性、灵活性、作用直接、适宜微调。作用可能被抵消

四、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产生效果必须经过的时间段。

第十一章

一、金融创新的概念

(一)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二)金融创新的定义:是指由于经济、金融的发展而决定和引发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管制等金融领域中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变革和开发活动。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一)从根源上讲,金融创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金融创新的直接原因,归纳以下四点:

1、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

2、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

3、技术进步。

4、金融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

(一)金融业务的创新

1、负债业务的创新

2、资产业务的创新

3、中间业务的创新

(二)金融市场的创新

l 欧洲货币市场: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又可以称为离岸金融市场.

l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

(三)金融制度的创新

1.组织制度类型的变革

2.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3.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4.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5.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四、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一)金融创新的正面经济效应

1、促进金融机构运作效率的提高。

  2、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满足各种融资需求。

3、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经济效应

1、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2、金融创新使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加大。

3、金融创新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被削弱。

  4、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五、金融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一) 金融风险的含义

   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发生不确定性的变化,从而导致行为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特征

  1、金融风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

  3、金融风险的可传递性

4、金融风险的可控制性

六、金融风险的分类

(一)按照风险是否能够通过多样化投资加以分散,划分为

  1、系统性风险:不能

  2、非系统性风险:能

(二)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划分

  1、信用风险

  2、流动性风险

  3、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

  4、营运风险:管理、操作

  5、政治风险

七、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金融业自身因素

| 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

| 趋利性

| 信息不对称

| 逃避金融监管的创新

| 安全保障制度助长道德风险

(二)市场运行机制因素

S 经济周期

S 金融相关率:M2/GDP

S 金融资源低效配置

S 政府不适当干预

S 企业经营效益

(三)国际因素

M 国际金融体系

M 国际资本流动

八、金融监管的定义:

  1、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法律法规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所有经营活动实行监督管理的总和。

  2、广义的金融监管:是除外部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九、金融监管的目标

1、总目标:促成建立并维护稳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运行体系。

2、一般目标

 (1)保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

 (2)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 

(3)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4)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致。

十、金融监管的内容

1、市场准入的监管

2、业务运作监管

3、市场退出监管

第十二章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储蓄比例,有助于提高社会投资水平。

(二)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发展的作用

1、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

2、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二、金融压抑的定义

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的过多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

三、金融压抑战略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成长有四个负效应:

负收入效应

负储蓄效应

负投资效应

负就业效应

四、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抑制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要想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就必须实现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这就是所谓“金融深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2497.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