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尸骨堆成的“银桥”:新式炼银法发明之前的残酷历史

文|李崇寒波托西银矿开采的最初阶段,由于寻宝者多是外行,也没有专业人员把好的井下作业法传授给漫游于采矿区的数以千计的采矿人,矿主们选择采用野蛮的

文|李崇寒

波托西银矿开采的最初阶段,由于寻宝者多是外行,也没有专业人员把好的井下作业法传授给漫游于采矿区的数以千计的采矿人,矿主们选择采用野蛮的开采方式:先开采露天矿的矿脉,而后向深处掘进,寻找特别集中的富矿石。这种做法被形象地称为“鼠洞开采法”。在西班牙国王看来,勘探和开采自由必将导致最大的产量。他非但不采取行动鼓励矿石的合理开采,反而为了赚取更多的矿区使用费,把申请购买矿区土地的面积限制在长100米、宽45米内,使不值得悉心开采的小矿激增。

为求尽快牟利,小矿主们很少会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开采、炼银全都依赖印第安人。在新式炼银法——汞齐化法1571年传入以前,波托西所有的白银都是在印第安人制作的熔炉中产生的。这是一种经久不衰、卓有效益的提炼法:首先,用一底面弯曲的圆石在矿石上来回滚动使其粉碎;然后把铅矿石和银矿石掺在一起,放在一座小熔炉中熔化。熔炉呈圆锥形或金字塔形,通常大约只有三英尺(约1米)高。炉壁开有许多气孔,把炉子放在露天地里,风可以通过气孔吹进炉子。用羊驼粪或木炭作燃料,产生的温度足以熔化矿石。初炼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提纯,才得到白银。这种炼法必须使用成色非常好的富矿石作原料,因为不能完全彻底提炼出矿石中的银,加上矿主们竭泽而渔的开采,秘鲁的白银产量在1546—1557年间是呈下降趋势的,前五年到达巅峰,此后每年产量都在往下掉,直到汞齐化法被引入安第斯山中部地区,情况才发生转变。

印第安人尸骨堆成的“银桥”:新式炼银法发明之前的残酷历史

版画,描绘墨西哥矿工们在矿井作业的情形

汞齐化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将俗称“水银”的汞混合在矿砂中,使白银与其他杂质分离,然后再通过加热使水银蒸发,得到白银。它的“发明者”(中国炼丹师们早就发现水银能“消化金银”)据说是来自塞维利亚的西班牙人巴托洛梅·德·梅迪纳,懂得一些技术知识,16世纪50年代初在墨西哥率先使用。波托西之所以较晚才使用此法可能是因为那里的矿场获得了品位优良、可以熔炼的矿石,以致在一段时间里没有需求。

汞齐化法的优势在于只要矿石被粉碎便可以同汞混合,使矿主们更加轻松地提炼出比较高纯度的白银,即便是大量低品位矿石,也能从中炼出银来,大大提高矿石的使用率。一般而言,一堆已粉碎的矿砂(约重2000—3500磅)需用水银10—12磅,加水和食盐后摊开形成糊状物,在不断搅拌的作用下,通过化学亲和力使白银和水银相结合。在美洲大陆尚未发现水银矿的情况下,矿主们上哪去找那么多汞?一种方法是从西班牙进口,昂贵的价格让很多人动起了在当地寻找汞矿的心思,1564年在波托西西北1200多米外的万卡维利卡山(Huancavelica,安第斯山脉第二高峰)上发现了丰富的汞矿,世界上最重要的万卡维利卡与波托西山一经联手,波托西的白银产量急剧增加,从1575—1600年间大概生产了西班牙美洲全部白银的一半,另一半大部来自墨西哥萨卡特卡斯(Zacatecas)和瓜纳华托(Guanajuato)银矿。18世纪爆破法的加入,更深层次的矿脉被发掘,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白银产量又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仅1500—1800年间,玻利维亚、秘鲁、墨西哥等占世界白银生产贸易的份额就超过85%。难怪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印第安人尸骨堆成的“银桥”:新式炼银法发明之前的残酷历史

石见银山遗迹重要传统建筑保护区

如果将西班牙三百年间从波托西得到的矿石堆积起来的话,有人声称,“足够架起一座从山顶通向大洋彼岸皇宫门口的银桥”,银桥下面怕是有成千上万印第安人的累累尸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272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