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家居十五年。潜心学问,专注写诗,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人相唱和。
在此期间,相传一次回乡途中,王之涣路过山西蒲州,游览鹳雀楼。看到落日衔山,黄河咆哮,一幅苍凉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写下了千古名作《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短短二十个字,用词朴素,浅显易懂。但字字铿锵,气势磅礴,对仗工整,内含哲理,意境开阔,浑然天成。
四句都是对仗,且十分工整。前两句远近衔接,动静结合,如一幅山水画作徐徐展开。后两句由登楼写出作者探索寻求的愿望,一横一纵,景入理势,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PS:鹳雀楼是北周时期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南宋时期,蒲州归金国管辖。蒙古攻打蒲州。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鹳雀楼被毁。后于1997年重建。鹳雀楼位列我国四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列,都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无以复加。
《登鹳雀楼》虽有大道至简的境界,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由诗可以看出,居家这十五年里,王之涣应该是去过边塞的,否则定难写出如此直击灵魂的佳作。
《凉州词》其一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玄宗开元年间,突厥单于向唐朝皇室求婚,想娶一位大唐公主到突厥。但被唐玄宗果断地拒绝了。此事件一出,让诗人也是扬眉吐气,倍感自豪。此诗一扫唐代“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的倾颓,给人一种大唐盛世睥睨一切的自豪感。挺有代入感的,就像我们听到外交部发言人说“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一样。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边塞的雄扩壮美,对应戍边的孤苦哀怨;统治者高高在上,对应其对戍边战士的漠不关心。强烈对比使得此诗唯美的同时,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诗只要读者吟诵,自觉意犹未尽,无需多言。
这里还要说个小故事,“旗亭画壁”。据说一天,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来到一个酒楼(因高挂酒店名旗,也称旗亭)饮酒。三人谈论起各人诗才,均不服气他人。正值一群戏班艺人来此弹唱。王昌龄说:“我们一直未分高下,也不用逞口舌之利,目前这些歌女在此弹唱,我们看看她们唱谁的诗最多,谁就排第一。”其余二人称善。
第一位歌女首先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笑呵呵的先在墙上画了一道,“我的有一首了。”
随后第二位歌女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回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道,“我也有一首了。”
第三位歌女接着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看了二人一眼,又画了一道,“我有两首了啊。”
这时候王之涣说到:“这些歌女都是庸脂俗粉,唱的也是你们写的俗诗。”然后用手指着尚未登场那位最出众的歌女说到:“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俩争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俩都要拜我为师。”两人欣然颔首。
等到最出众的这位歌女演唱时,只听得她朱唇轻启,贝齿微张唱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转头对两人说,“两位贤弟如何?”三人开怀大笑。
旗亭画壁流传下来一段佳话。也可看出当时开元年间,诗风日盛,军民人等,都喜欢吟诗唱曲。正如《长安三万里》中小杜甫说的,“作诗人人都会啊。”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九日送别》当作于此前后。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是一首重阳送别诗,今天共饮这杯菊花酒,明天就像飞蓬草一样漂泊了。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五十五岁的时候,由于密友的劝说,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但仅一年之后,在任内期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虽然王之涣存世作品不多,但每首都言简意深,诗才斐然,令人神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