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

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前几日,在一个揭露职场潜规则的问题下,看到这么个回答。短短三句话,可谓是涵盖了职场层级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潜规则。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 文/曾大 编辑/MBA智库琉琉

前几日,在一个揭露职场潜规则的问题下,看到这么个回答。

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

短短三句话,可谓是涵盖了职场层级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潜规则。

一件事能火,往往说明事件要么关乎切身利益,要么触及了人深处的情感。

同理,一个回答能火,往往也说明回答者答到读者的心坎里去了。

接下来,就从更触达人性本质的角度,解剖下这个几个引起共鸣的角度。

希望能给处于各个层次的你能带来些启发。

1

初入职场切勿太猛

“刚入职时太过勤奋,结果大家什么活都往自己身上塞,做得好,活更是我的,做不好,则还要担责。”

这是评论里点赞过千的一条评论。

这位兄台显然就没意识到:在职场里工作永远都是干不完的。

不管你今天已经写了几分报告、调查了多少数据。

只要当前闲下来了,就会被视为工作不饱和。

这个现象要解决基本取决于领导,但有件事可以自己左右,那就是:

刚入职时千万不要太勤。

回想一下,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情景:

决定减肥,第一天超量完成训练量,第二天勉强达标,第三天躺平。

决定每天早起,第一天痛苦不堪强起,第二天只比平时早了些,第三天睡得比平时还晚。

为何会出现这种全国统一的现象呢?

行为学家福格就曾给出答案:“人完成困难事情的能力会随着动机达到最高点后迅速下滑。”

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

在家高开低走是人之常情,也无人知晓。

但到了外头,别人可都看在眼里。

有这么一句话:职场新人前期兴致冲冲,中期规规矩矩,后期浑浑噩噩。

完美道出了一位职场人的心路历程。

人对一件事图新鲜感,对人也亦然。

在一段关系里,一旦对方完全拨开你身上的神秘感,慢慢就会对你失去最初那般兴致。

职场的人际圈当然也逃不过这一法则。

如果前期锋芒过于毕露,不仅易遭人惦记。

也容易让人在前期对你设下过高的预期值。

一旦后期自己进入了乏味期(摸鱼期),就会在他人心里产生落差,留下“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在职场,作为新人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反着来:

低开高走。

社会心理学上就有这么个研究结果:

在人格吸引力排行里,那些前期表现平平,后期逐渐展露才华的人最具吸引力。

而前期表现出较高水准,后面却变得平庸的人,在印象分值上反而还没从头平庸到底的人高。

所以,要么把勤奋人设拗到底,要么就选择锋芒不那么毕露的开局。

否则即使骗过了初一,也很难频频骗过十五。

2

身处中层多攻人心

到了中层,排开晋升特别快的天赋型选手,一般也算是职场的老油条了。

但这个位置,应该也是最尴尬的位置了:

在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要教育。

在公司里,上面有上司要伺候,下面有思想先进的年轻人要带。

妥妥成了职场夹心饼

更令人无奈的是,一般达到了中层的年龄,在生理上也会进入乏力期,

这时再靠蛮干拼业绩显然干不过势头正猛的年轻人。

看到这可能就有人要说了:“可我就是“不服老”呀,我每天还是兢兢业业在干活,为何甚至干不过只会耍嘴皮子的那群人呢?”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了人心上

在明面上,每个人都把公司放在第一位,谁能为公司带来更大效益,谁就值得更高的位置。

类似于学生时代,完全按考试分数来决定学校层次。

而在职场潜规则里可并非如此:

只要最终是“人”来决定你的职位,那关于你职位的决策就难免受到感性的影响。

被钦定为格力接班人的孟羽童就深受其益。

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

在一档求职节目里,她就有意无意的抓住了董明珠的心:

“孟羽童是个内心要强的女孩,当她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做成最好,这跟年轻时候的我很像。“

凭着一段自我鼓励的舞蹈和要强的态度,孟羽童完全俘获董明珠的心,带着倒数第一的考核成绩杀出重围。

这件事也许参考意义不大,换个人想必又会大有出入。

但也揭露了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甚至加以利用的人性规则:

无论是多么理性的人,决策终究都会受到情感左右。

这当然也不是什么玄乎的大道理,研究人脑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就明确表明:

在我们用理性决策前,信息会先通过感性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我们平时认为十分有道理的理由,只不过是在给自己的感性选择“找借口”罢了。

看到这,“抓人心”的重要性想必已无需再多提。

类似“冷读术”这种教人拿捏人心的黑科技市面上已有大把,不再赘述。

但依旧想多提一句:

诚信,就是抓人心的最好方法。

开口前,多思考自己拥有的价值是否真的到了那一步。

否则难免像前文中高开低走的新人一样。

一不留神就露出马脚。

3

地处高位谨言慎行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

“在下属眼中,上司的言行举止,甚至漫不经心的谈话或个人怪癖,都经过精心规划和考虑,具有特殊意义。”

想象一下这么个场景:

某领导:“小李好久最近好像没啥动力呀,会不会是觉得发展空间太小了,得让他知道我还是很看重他的。”

和小李谈心后,他觉得小李应该会从此振作起来,没准还被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

然而,小李心里想的却是:“这家伙,成天净给我画饼。”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彼得德鲁克一语道出问题本质:“管理的层级结构令问题恶化。”

只要存在阶级差异,那么人心间那点猜忌与假想必然会被无限放大。

有位网友就感叹:成为领导前总觉得领导喜欢开会是在搞形式主义,净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体现他的价值。

然而自己当了领导后才发现,很多时候,开会已经是万不得已。

有时,偏见仅仅只是来源于立场的不同。

看到这可能就有人要吐槽了:真不是因为看不惯老板地位比我高,他就是单纯的傻B。

领导有可能是真的傻B,但也常常是“被迫”的。

国际电报公司总裁克劳斯比就有一条人生经验:一个人的地位越高,获得正确的情报的概率就越低。

设想一下,当我们看不惯一个人,想让他走向歧途最黑暗的方式是什么?

是疯狂贬低他吗?贬低可能会打击人一时的自信,但却会让人愈发坚韧。

最彻底的方式其实是捧杀,它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让人在膨胀中逐渐消亡。

同理,处于高位的人往往只能收到他乐意听到的反馈。

虽不至于误入歧途这么夸张,

但在错误的反馈下,常做出与下属真实预期不符的行为也就情有可原了。

所以,当你作为领导给出一个提议时。

下面的笑脸越多,思考附带的严肃脸越少,你就更应该警惕。

也许不是自己的提议多令人满意,而只是平时太把自己束之高阁罢了。

显然,身处高位就难以避免反馈的缺失。

反馈的缺失又必然导致失真的决策。

既然如此,为何又要频繁挑战自己,做让自己难堪的事。

可以试着借鉴老子的智慧:“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有时,谨言慎行何尝不是一种体面的玩法。

知乎万赞回答:给职场新人、中层、高层的三类建议(深度)

图源:图虫创意

写在最后

职场分层次,人的认知其实也分“层次”。

如果说,非要在职场众多潜规则里拎出一个终极杀招。

那一定就是:提高认知层次。

刘润就曾感慨:“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只有认知到位了,我们才有底气在新人时敢于拒绝;在中层时读透人心;在成为领导后依旧不增傲气。

愿你我都能靠认知的迭代,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THE END-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曾大,一个沉迷于深度思考,对文字有那么些敏感的个人成长者。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538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