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G-2

MPEG-2MPEG-2听名称,就比MPEG-1牛逼了很多。MPEG-2是MPEG专家组,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并于94年完成的第二个视音频编码标准。相比于MPEG-1而言,它不仅继承了MPEG-1,而且在它的基础上,扩展了许多MPEG-1没有的功能,比如支持高分辨率的视像、大范围的数据速率、多声道的环绕声、多种视像分辨率、位速率不变、隔行扫描。可以看到,新增的这几个功能,大致是在三个方面来提高:1、视…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MPEG-2听名称,就比MPEG-1牛逼了很多。

MPEG-2是MPEG专家组,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并于94年完成的第二个视音频编码标准。相比于MPEG-1而言,它不仅继承了MPEG-1,而且在它的基础上,扩展了许多MPEG-1没有的功能,比如支持高分辨率的视像、大范围的数据速率、多声道的环绕声、多种视像分辨率、位速率不变、隔行扫描。

可以看到,新增的这几个功能,大致是在三个方面来提高:1、视音频的质量 2、视音频的传输 3、数字电视的支持

而且MPEG-2在这几个方面的提高,并非徒有虚名,就像MPEG-1在mp3以及VCD的应用一样,MPEG-2在DVD影视,和广播级质量的数字电视上,应用广泛,比如美国的ATSC DTV、欧洲的DVB和日本的ISDB。

不仅如此,为了达到广播级质量这一级别,也就是视像的实时传输,MPEG-2还制定了两种数据流格式,如PS流和TS流,其中MPEG2-TS流也即至今仍很常见的TS格式传输流,所以MPEG-2也成为了在因特网上传输数字电视的一种标准。

下面我们就开始一一来看,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还是先看一下MPEG-2内容的组成部分,它总共由11各部分组成,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前三个部分就足够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PEG-2标准的组成部分

表中前面的13818,是指ISO/IEC 13818,它是MPEG-2的标准编号。而在系统模型方面,与MPEG-1一样,它也由编码系统和解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因为编码和解码只是相反的两个步骤,所以我们来着重看一下编码部分。

1、MPEG-2编码系统

MPEG-2的编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 (1)视像编码和声音编码
  • (2)数据打包和多路数据复合

第一部分肯定是必须的,而第二部分就是MPEG-2的特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PEG-2编码系统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图中虚线左边是视音频编码部分,而第二部分就是数据打包的部分。在数据打包的时候,MPEG-2将视像数据、声音数据和其他数据组合在一起,生成适合存储或传输的基本数据流,而我们使用的存储和传输两个词,也就是数据流的两种类型:

  • (1)PS流(Program Stream, 节目数据流),由一个或多个打包的基本数据流(PES)组合生成的数据流,用在如DVD存储系统中。
  • (2)TS流(Transport Stream,数据传输流),同样也有一个或多个PES组合生成的数据流,用于数字电视广播或因特网传输等传输系统。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产生疑问,PS流和TS流看着也没什么区别呀,为啥应用不同呢?实际上,虽然他们都是对PES流的重新封装,但是它们的包结构是不同的。

PS流的包结构是可变长度的,而TS流的包结构是固定长度的。这就造成了它们的抗干扰性能的不同,比如PS流如果在传输信道上丢失掉某一同步信息,那么接收端就会无法同步,造成严重的信息丢失,所以PS流没有应用在传输领域。

而与之相对的,TS是固定长度的包结构,即使丢失某一个包,通过后面包的同步信息,也能恢复同步。这也就是MPEG2-TS流格式比较有名的,可以从视频流的任一片段独立解码。所以它使用在传输系统上,无可厚非。

当然了,这篇文章的主角是MPEG-2,并不是TS和PS,关于它们还有更多的内容,后面再单独开一篇介绍。

2、MPEG-2的视像编码器

看完了编码系统的视音频编码器和数据包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视像编码器部分,也即视频图像的编码。

在MPEG-1中,我们知道它是从空间冗余和时间冗余方面,来去除冗余数据。而在MPEG-2中,在去除时间冗余数据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因为去除时间冗余数据的主要目标,为B帧和P帧,而编码这两种帧数据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到最佳匹配宏块(上篇讲过)。而跟找最佳匹配宏块相关的,就是下面的两个重要概念:

  • (1)移动估算(ME):这个其实就是计算移动矢量的过程,移动矢量的计算精度越高,参考图像宏块,与预测图像宏块之间的差值就越小。
  • (2)运动补偿(MC,也为移动补偿):计算当前编码宏块与参考图像宏块之间,像素值之差的过程。之所以叫补偿这个词,是因为在编码时使用的移动矢量和像素值差,在重构当前帧图块时,其实是相当于补偿量来处理的。

与MPEG-1不同的时,这次我们不再分别来看I、B、P帧的编码原理,因为这在MPEG-1里已经定义了。而在MPEG-2里,我们就来看看视像编码器的结构图,这在原理上与MPEG-1的结构基本一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PEG-2视像编码器

图中:
Q为量化,IQ(Inverse quantization)为逆量化,DCT为离散余弦变换,IDCT为逆离散余弦变换,MCP(motion compensated predictor)为移动补偿预测器,ME为移动估算器,VLE为可变长度编码器,VLD(cariable length decoder)为可变长度解码器,FS(frame memory)为帧存储器

所以看了图,别说哪个词不认识哈。其中DCT、量化、VLE是我们在上篇介绍过的,而这幅结构图,只是把I、B、P帧的编码放到了一起。所以只要在图中,分别找到I、B、P帧的编码路线,即可看懂上图。

比如最上面那条线,从视像输入到DCT、Q、VLE不就是I帧的编码嘛。

而I帧同时也可以作为B帧和P帧的参考图像,所以在经过DCT、Q量化后,在量化DCT系数那一步,进入到内置解码器,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置解码器输入输出

可以看到这个解码器,是用于产生预测图像的,也即左上角输出的那个箭头。而箭头向里的输入箭头有三个,分别为:最下方的移动适量,上面的量化DCT系数,右侧的用于控制数据速率的量化参数控制信号。

我们都知道B帧和P帧都属于预测图像,这里先不管具体是B帧还是P帧,因为它们两个的操作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先当成输出为预测图像P来考虑。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预测图像是由当前图像,与存储在FS(帧存储器)中的先前图像,经过ME(移动估算)得到移动矢量,然后再由移动矢量和先前图像,经过MCP(移动补偿预测器)来生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生成预测图像

而FS里的先前图像,则是由量化DCT系数,经过IQ逆量化和IDCT逆离散余弦变换后,与先前预测图像生成的重构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生成FS先前图像

而这里的量化DCT系数,就不一定是I帧啦,因为I帧无需与其他图像比较,自己本身就可以直接存在FS里。所以这里的量化DCT系数,也会来源于编码过程中产生的预测误差。

也即左上角视像输入和预测图像,经过加法器(+)产生预测误差,然后经过DCT、量化产生量化DCT系数,进而经过IQ、IDCT与预测图像重构,产生重构图像存储在FS里。

另一方面,视像输入和预测图像产生的预测误差,也会经过编码和复合后,作为数据输出送到传输或存储媒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出数据流

其中预测误差在VLE(行程长度编码)阶段,与移动矢量一起复合和编码后,输出出去。

而图中的量化参数控制,是用来改变视像质量和数据速率的。这也是目前的各种码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位数,一般单位为kbps,即千位每秒,其实就是数据传输率)控制算法控制码率的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调整量化参数,来控制码率的。关于这部分,内容深入的都可以写论文了,不过好在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入,至少现在不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21164.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