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主要参考书: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易经》:“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人文化成天下”,含有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的意思。英语:“cu_如何在文化产业概论的范围内评价大众文化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
主要参考书: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绪 论
一、
文化的概念
《易经》:“
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天文”
指自然规律,“
人文”
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
人文化成天下”
,含有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的意思。
 
英语:“culture”
,是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它首先被用来指经过人们耕作后的田园。后为“
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等内容,最终主要用来指人类的精神领域。
 
——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
 

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对文化的理解:
1、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2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
、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是指称其意识形态。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
      人类学¡ª¡ª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民族”(nationality)与

          “族群”(ethnic group)
 
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学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
文化人类学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

——
文化的创造者,民族、族群/
大众;      

——
创造者的文化,乡土性、原生态性/
都市化、商品化等;地方/
全球

——
研究的视角,“
他者”
的文化/“
我者”
的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和类型
1
、文化的要素及结构
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2
、文化的文法
 
文化—
可观察文化:物质文化、社群文化、表达文化
        —
不可观察文化(文化的文法)
 
 
例子:
文化的结构
                                     ——
自然环境
3
、文化的等级序列
 
 
 
 
3
、文化的等级序列
1)
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文化最小、最基本的单位。
如:中国人的旗袍、日本人的和服;中国人的筷子、西方人的刀叉……
“牛仔裤”
3
、文化的等级序列
2)
文化丛
一种文化特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有关的文化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如渔业文化丛结,编鱼网、造鱼船,食海产品,喜赤脚、善游泳等。再如普洱茶文化。
 
3
)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所以,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差异性。
 
4
)文化区
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文化区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以云南为例,从较大范围来看,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可分为三大区域:滇西北、滇东和滇中、滇南。某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4
、文化的不同分类
1)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
现代文化
2)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

3)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
四个层次
 
4)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
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
主流文化
边缘文化
5)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商业文化之分。
6)其他的分类.
1
)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大群体的共有文化相对于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主文化。相对于大群体的共有文化来说,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如“
校园文化”
 
 
(电影文化、旅游文化等之于大众文化)
2)
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一般是社会中上阶层的文化,俗文化则流传于下层大众和市民阶层之中。如:“
阳春白雪”
、“
下里巴人”
;“
礼失求诸野”
 
(从阶级上说)
 
主导文化,是特定时代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整合、伦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态,主要特征是教化性。
 
高雅文化,是代表社会的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愿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又叫精英文化,主要特征是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3
)文化和反文化
在一个社会、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形成一种文化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同时还会存在一种与其完全相反和对立的文化。前者被称为文化,后者被称为反文化。
——
艺术与反艺术。如图腾
文化不一定是先进的,反文化不一定是落后的
 
思考:
大众文化是反文化吗?
三、文化的成因及本质特征
1、
文化的成因
1)文化功能论
2)文化生态论
3)文化进化论
4)文化传播论
思考:大众文化的生成?
2
、文化的本质特征
1)
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一方面,人类具有创造、享有文化的普遍性本领,另一方面,人们又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都在特定的文化单位中成长,通过他们又使这种文化传统世代传递。
 
2)
习得性
是指后天的学习所得,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的

社会遗传”
,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基因遗传、产生的。

如:
狼孩、语言的习得
3
)文化的适应性
一般说来,文化是具有适应性的。这主要是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两方面。
4
)文化的变迁与涵化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涵化——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异。
5
)文化的分化与整合
文化分化,是从旧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新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就是文化整合的典型实例。
再如云南:
——
氐羌族群
     ——
百越族群
         ——
百濮族群
               ——
苗瑶族群
四、文化的基本功能
1、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功能
   “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人一杯土,人们从杯里吸取生命的滋养。(印第安人谚语)”
2、记录、储存、传播功能。
 
如文字、语言、媒体等。
3、认知、助知功能。
四、文化的基本功能
4、教化、培育功能。
 
有明显的、也有潜移默化的
5、凝聚功能。
 
文化是人类社会高效的“
粘合剂”
6、调节、控制功能。
 
思考:
——
电脑的特殊功能?
——
大众媒体的特殊作用?
为什么?
 
第二章大众文化的涵义
一、大众文化是文化吗?
n1、喧嚣的大众文化
n

超级女生”
2、“学术超男”
n
 
n
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n
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
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
二、大众文化的界定
n
1
、歧义的大众文化
n
——
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
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
n
 
n
——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
 
n
——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
n
——
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
n
——
商业消费文化;
n
——
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
n——……
 
 
n
大众文化具有历史属性,其内涵和特征会随时代及其他因素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2
、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兴起
n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自20
世纪20-30
年代以来,尤其是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受到了来自西方各个方面的思想家和学者的批判,形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两种批判理论都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并且都指出工业社会以来商业化、复制性等因素给予文化创造及解读上所带来的种种冲击。
1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
背景——
n
所谓的“
法兰克福学派”
是后来被追加的一个学术称谓。它的本来名称是“
社会研究所”
。该所于1923
年2
月正式成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与法兰克福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它的创始人是韦尔、格拉赫,第一任所长是格吕堡。但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霍克海默继任所长(1931
年1
月)以后的社会研究所。纳粹掌权(1933
年)后,研究所及其成员开始了流亡生涯,最终在美国安家落户。1950
年,研究所结束了流亡生涯返回联邦德国,但部分成员却永远留在的美国。
 
n

法兰克福学派”
,主要指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代表的文化批判研究者。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标准性、单一性、消费性、商业性文化。大众文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解了大众的主体性和反抗社会的意志。属于激进派。
 
2
)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
主要代表人物有杰姆逊、利奥塔、博德里拉等人。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展开,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默认了技术与商业运作的介入,复制性、消费性与平面性成为大众文化的代码。
 
弗雷德里可·
杰姆逊
3、大众文化之“大众”
 
n
1)Mass culture
,流行在20
世纪30
至50
年代的文化批判思潮之中。
n
最初是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雅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是对资产阶级新贵、下层工人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n
 
n
3)20
世纪50
年代,伯明翰大学的威廉姆斯不同意将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popular culture”
开始代替“mass culture”
n

大众”
已是一个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术语。“
大众文化”
指的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和产物,以大众为受众对象。
 
n
大众文化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n
从一种工业时代初期被看作下层社会的语言,到作为文化工业批量生产;
n
从被精英阶层所鄙薄到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所塑造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
4、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n1)人类文化从
口头文化
印刷文化再向
电子文化发展的三段式进程。
 
n2)大众媒介
n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3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n
A.“
同质化”
功能
n
B.“
显富心态的消费”
功能
n
C.“
社会整合”
功能
n
D.“
动员”
功能
4)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n——从社会情景看,大众媒介的普及使其成为一种公共文化。
——从发送者看,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
 
 
n——从接受者看,公众获得现代性启蒙,成为熟悉并喜爱现代大众文化的“大众”。
 
 
 
n——从传播方式看,大众媒介构成大众文化及其现代艺术样式得已传播的物质传输渠道。
——从修辞效果看,大众媒介直接关乎大众文化的意义构成。
n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在相当程度上说,没有大众传播媒介,就没有大众文化。大众媒介推动着大众文化的发展,
并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进程。
三、大众文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n1)流行文化
n2)通俗文化
n3)文化产业
 
 
n1)流行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n

如“韩流”、“卡瓦伊”、 “哈日族”、“哈韩族”;
新生词语与流行文化:
 
n2)通俗文化
n通俗文化可以指代任何时代的与高雅文化相对的最具有普及性的文化形态。而大众文化是专指工业文明以来的由大众媒介传输、由文化产业生产的那种通俗文化。
3)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n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
nA.新闻服务;
nB.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nC.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nD.文化艺术服务;
nE.网络文化服务;
nF.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nG.其他文化服务;
nH.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俄文化年
卢浮宫与博物馆旅游
四、大众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n
1
、含义
n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由产业部门产生和传播、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消费文化形态。
 
2、大众文化的特点
n1)商品性
n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n

我消费,我快乐”;“
消费文盲”
2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n
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包括:
n
机械印刷媒介
:报纸、杂志、书籍等
n
电子媒介:
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
3
)流行性和模式化
n流行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但流行的结果就是模式化。
n如快餐文化,麦当劳、肯德基
4
)类型化
n这与高雅文化注重”典型”或”个性”是不同的。不仅影视甚至流行音乐,往往都是按明星的类型化特点”定做”的。
5
)观赏的日常性
n公众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往往与日常生活过程交织在一起。
n
但这种日常性容易使艺术变得低俗、庸俗或媚俗。
6
)效果的愉悦性
n大众文化作品无论其结局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7)多义性(复杂性)
nA.大众文化的高雅化
n
大众文化常常把以往的高雅文化经典的某些因子巧妙地渗透进自身之中,以便获取来自高雅文化的权威。
B.大众文化的民间化
n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n如普洱茶(茶马古道、藏族)
 
C.大众文化的主导化
n
大众文化文本要真正在当前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如春节联欢晚会
3、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n1)大众文化对公众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n2)大众对大众文化的趋同与自反
为什么?
1、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
n
1
)1978
年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
n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了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n
2
)80
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确立,更是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运作提供了必需的前提基础和现实条件。
n
小说杂志、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摇滚音乐、电子游戏、卡拉OK
等大众文化大行其道。
2、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因素
n第一、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
n第二、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引进
n第三、高雅文化主潮本身的感性愉悦追求。
3、大众文化的研究意义
n1)高雅文化缺乏持久的价值和强有力的艺术价值
 
n2)影响的流行性与普遍性,吸引大众而非专门的受教育群体,精英
3)镜像性
 
它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何如此的原因;还能反映出现代大众的信念、审美、价值观的标准,还有种族、性别以及人们的冲突与矛盾
 
n4)大众文化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六、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n
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呈现,
具体表现为:
n
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整合。
 
文化的整合——
   

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之间的自成一格
1
、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的整合趋势
n
两者相互渗透整合,具体体现为严肃与娱乐的统一。如《激情燃烧的日子》、《绝对权利》、《亮剑》等。
 
n
2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整合趋势
n
 “
寓教于乐”
 
 
n
3
、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整合趋势
n
如中央科教频道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节目。
n
又如张艺谋的《红高梁》、《英雄》、《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也体现了中国大众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渗透。
 
 
第三章 电影

电影始祖”——
灯影戏
一、电影是什么?
1 、“第七艺术”——电影
 乔托?卡努杜 [意] , 1911 年发表《第七艺术宣言》,认为电影是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
 
2 、电影的发展
1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1895 年 12 月,《火车进站》、《工厂大门》(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
 
无声电影,亦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卓别林与《摩登时代》
2 )乔治·梅里爱的“戏剧化”电影
   乔治·梅里爱创建了第一个摄影棚、最早的电影剧本创造者,《月球旅行记》
    http:// www.tudou.com/program/view/ir7VrYOpvrY/
3 )格里菲斯与镜头、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镜头,是从开机到关机的连续时间内,摄影机拍摄下的整个影像。
  
蒙太奇,是法语混成画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在电影上指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长镜头,时间在 30 秒以上的镜头。
3 、中国电影
    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了第一部戏曲片,题材是《定金山》中的折子戏,是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独立尝试拍片活动的开始。。
 
 
o 1931 年 3 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新光大戏院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 1 )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拓荒时期
o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这个时期的电影观念是:
oA. 用电影来讲故事,讲人生中的种种不幸如 1913 年的《难夫难妻》,以及《孤儿救祖记》。
oB.遵循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要求电影具备创造人生、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力量,从而有力地改变现实。如《劳工之爱情》
( 2 ) 20 世纪 30 、 40 年代
o有共同的艺术主张: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现实主义
o“左翼电影”,如蔡楚生的《渔光曲》、吴永刚的《神女》、袁牧之的《马路天使》(“四季歌”、“天涯歌女”)
o抗战后及新中国解放前,《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
( 3 )解放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蓬勃发展期
o——歌颂新时代、歌颂理想、歌颂英雄的作品
o——表现工农兵当家作主的作品
o《英雄儿女》、《青春之歌》、《早春二月》、《家》、《董存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 4 )“文化大革命”后至 20 世纪 80 年代——转型期
o
《小花》
o大讨论:
o——关于戏剧性与电影性(确立电影是门综合艺术)
o——电影与文学(电影的独特性)
o——电影性的问题(画面形象的逼真性、叙述方式的视觉性、构成因素的综合性)
 
oA. 历史题材的电影:《西安事变》
oB. 纪实题材的电影:《沙鸥》,《野山》,《老井》
oC.“谢晋”模式的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
oD.都市题材的电影:《人到中年》、《城南旧事》
( 5 )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
A.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开国大典》《大决战》
B. 现实题材影片,《焦裕禄》《凤凰琴》
C. 张艺谋和陈凯歌为代表的 “第五代导演”
《黄土地》、《霸王别姬》、《风月》;
《红高粱》、《活着》、《秋菊打官司》、《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o特点:
o——思想上的创新意识
o——艺术上注重画面造型的各种因素
o——重视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作用
o——关注现在中国人的生活
( 6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o“第六代导演”及电影
4 、香港电影
o
—— 1940
年,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电影。
o
—— 50
年代,被喻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
七日鲜”
与“
粤语片清洁运动” )
o
—— 60
年代,
国语片开始大行其道。
o(由于 1967 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
 
o
—— 1971
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把功夫片推上高峰,
o
—— 80
年代以后,香港电影在内地的走红香港电影进入“
后港片时代”
。。
二、电影的概念
1 、含义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具体地说,电影是以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的艺术。
 
2 、电影语言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
                    
画面
                    
蒙太奇
电影语言的非独特元素:
构图
                       
色彩
                      
声音
1 )镜头
o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
o
远景,远距离,大视野介绍环境背景、渲染气氛。
o
全景,表现人物动作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o
中景,注意力引向人物,环境空间小。
o
近景,主体局部,面目表情及情感变化。
o
特写,特定局部占整个画面,视觉冲击,强迫注意突出与强化作用。。
 
o2 )画面
镜头——画面——场面、段落
 
 
o3 )蒙太奇
o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是由它的素材即一段一段的胶片剪辑成的。”
 
o4 )构图
o
如人景物的位置、大小、远近、透视关系等。
o5 )光影和色彩
o http:// www.56.com/u82/v_MzA3MTA5NQ.html
 
o6 )声音
oA. 声音的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o◆人声:对话、独白、旁白。
o◆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o◆音乐:声乐、器乐。。
oB.电影音乐的作用
3 、电影的观念
o1 )现实主义的电影观念
o2 )形式主义的电影观念
o3 )“类型电影”与“作者论”
三、类型片
o电影的类型与类型片
o(电影的类型:纪录片、动画片、类型片、短片、电影流派)
 
 
o2 、科幻片
o指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远景的影片。
3 、武打片/武侠片
 
 
 
o4 、动作片
以人或机械的快节奏动作为主要形式来制造趣味的电影。
 
5 、惊险片 (悬念片/惊悚片)
 
 
6 、喜剧片
 
四、电影的特征
o1 、电影的特性
o综合性
o视觉性
o
技术性
 
o逼真性
o运动性
o
大众性
2 、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
o( 1 )文化产品化
o“云南电影三部曲”,分别是《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和《芳香之旅》。
o( 2 )产品娱乐化
o( 3 )故事类型化
o( 4 )语言通俗化
五、电影胜地与国际电影节
1 、“好莱坞电影”及胜地
 
2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o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 1932 年 8 月 6 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
1927
年设立“
奥斯卡金像奖”
的正式名称是“
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o3 、奥斯卡金像奖
 
o4 、中国长春电影节
o创办于 1992 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o5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o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于 1993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起,经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成为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是每年国内的第一个电影盛会,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声春雷”。。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与电影分析
o(一)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o1 、大众化
o2 、娱乐化
o3 、类型化
o4 、商品化
o5 、碟化
(二)电影分析
o1 、专业类批评
o2 、新闻类批评
o3 、大众类批评
o4 、文化类批评——文本分析
o                     ——作者批评
o               ——类型批评
o               ——文化研究
 
“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o
A.
电影叙事结构(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单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其“
电影作者”
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o
B.
音乐和画外音
o
C.
都市与抽象的真实
o
D.
镜头/
构图/
色调的运用
o
E.
形式与内容(充满感情的形式感)
5 、案例分析:
1 )《大话西游》      
2 )《疯狂的石头》
 
o
在1994
年的5
月1
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
生日快乐”
,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一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
一万年”

    ——

《重庆森林》(注2
)金城武的自语式台词。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
o
——
《大话西游》(注3
)周星驰模仿的台词
七、中国电影与电影产业
o
(一)、中国的电影产业
o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
o
1
、有关的电影制度
o
1
)1993年1月5日,广电部下发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o
2
)2002年3月5日,国家电影局又出台了《关于成立电影院线报批程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
 
o3)1997年,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电影审查规定》
o4)2001年,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
o5)2003年,“电影属地审查”制度
o6)有待“电影促进法”/“电影分级管理制度”的出台
美国:
o
1922
年成立的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组织
o
制定了电影法典《海斯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电影内容的行业规范。
o
美国现行的电影分级制度成型于1968
年,确立于1990
年,共分G
、PG
、PG-13
、R
、NC-17
这五种级别。
 
o
G
级: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
PG

级:普通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而用产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PG-13

级:普通级,但不适于13
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13
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
R

级:限制级,17
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
o
NC-17
级,
限制级:17
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
 
o
NR OR U
:NR
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
是针对1968
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M

,X OR P
: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各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日本:
o
日本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简称映伦,是日本电影审查的权威机构。
o
普通:“
一般电影”
,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观赏的影片;“PG-12”
,未满12
岁的少儿不可单独观赏,偶有不当内容,需在家长或保护者陪伴下方能观看限制级:“P-15”,未满15岁少年,一律禁止其入场与收看(有虐待描写) 禁止级:“P-18”,未满18周岁,一律禁止入场与收看
香港:
o1988年,第一部真正有关电影分级制度的法例《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
o1995年,香港电检处又将“三级制”改为“四级制”。
o负责香港的电影审查的部门是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影视及娱乐管理处的娱乐事务管理科。对电影进行分级的是娱乐事务管理科下属的电影检查分部(简称电检处)。
 
o
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 其中: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俗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o2、独立电影与院线电影
o独立电影就是由个人或团体(包含公司)发起制作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电影,该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赖于专业商业公司或制片厂,拍摄制作相对比较自由。
o(“地下电影”)
“院线制”——
o
它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o
院线可以是影院与影院、或发行与影院、或制片与影院联合;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是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的院线。
o
电影院线制可以有效地规范电影发行市场,解决放映走私影片、瞒报票房、盗版光碟泛滥等现象。更重要的,院线制将促使各院线公司投巨资对影院进行改造,观众看电影将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o目前中国的主流院线有:
o上海联和电影院线、北京新影联、中影星美院线、中影数字院线、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北京万达院线、四川太平洋、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
3、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
o电影的
制作:日渐多样的产品供给

电影的
发行:市场趋于集中

电影的
放映:向大城市、大院线、大影院、大制作集中
制作——
o1.电影投融资的多元化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o2.电影制作能力继续扩大
o3.电影产品类型逐渐丰富
o4.电影投资规模形成层次
o5.商业大片模式定型
o6.类型片意识开始更新
o7.电影合拍 (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合拍) 成为电影制作趋势
问题——
o1.电影制作增长粗放,缺乏优质产品
o2.电影收入综合增长幅度放慢,产业进入调整期
o3.电影市场规模小,国产商业大片潜伏市场危机
o4.电影发行功能单一,缺乏产业支配能力
o5.电影企业综合性、规模化不足,大电影产业结构没有形成
o6.多厅现代影院不足、票价过高限制市场扩展
o7.电影消费缺乏公平引导,恶意营销破坏观众对电影的信任
 
o             以调整推动持续发展
案例:《手机》卖了多少钱?
o一个极具营销运营的电影题材
o完美的剧情点燃生活化的贴片广告
o极具本土特色的整合营销传播脱颖而出
o(娱乐营销/体验营销/文化营销)
第四章 电视
案例:同一首歌
流行音乐——演唱会——“同一首歌”
一、电视的含义
1、什么是电视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象的媒介技术;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大众传播手段;
电视,是“第九艺术”。
2、电视节目
1)电视栏目与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指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电视栏目:指有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体现了一种板块化的组织方式。
2、电视节目及类型
纪录片、连续剧、情景剧、动画片、综艺节目、电视广告、体育直播、脱口秀
电视新闻、电视戏剧、电视散文、音乐电视
电视杂志,《东方时空》
网络电视
 
 
 
 
 
四大类型节目2005年收视比重图
二、电视文化在西方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美国首次进行了电视广播。
 
英国:1927年——英国广播公司
      《1990年广播法》
美国:
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开设美国第一个定时电视广播。
1941年7月,全国广播公司的纽约台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台获营业执照,正式成为美国首批商业电台。
三、电视文化在中国
1、20世纪50年代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广告《参桂补酒》
1980年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18年》;
……
3、21世纪以来
四、电视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什么是电视文化
简单地说,电视文化是以电视为传媒的大众文化。
电视文化是当代人类在电视传播的高度参与下所形成的新型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2、电视媒体的特征与属性

1
)特征
¡ª¡ª普遍性和快捷性
¡ª¡ª现场性和亲切性
¡ª¡ª全面性和大众性
 

2
)属性
¡ª¡ª政治属性
¡ª¡ª产业属性
2、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1)大量化
信息/受众/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2)类型化
 
 
3)日常化
 
 
4)娱乐化
 
 
5)商业化
超级女生-名声大震-超级音乐会-快乐男生(手机短信投票)
案例:NBA
体育·商业·娱乐
五、电视文化的功能
1.宣传导向及社会舆论功能
电视媒介传播中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宣传功能。(¡°喉舌功能¡±)
 
2.交流一对话功能

交流-
对话功能是电视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

 
3.消费娱乐功能

 
4.记录生活空间与历史同步功能

 
5.艺术审美功能
如MTV、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甚至广告。

 
6.交互功能与生活信息服务功能

满足个人化的需求,观众更直接参与进电视节目里的现场问答,竟猜和对话讨论。

如天气预报、商品信息、购物指南,外汇汇率、股市行情,“
警察-
小偷游戏”
六、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1、文化批评研究
以宏观的视野关注电视的文化意义。

阿多诺:电视产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多重结构体,其背后隐藏着潜在的信息。

布尔迪厄
:“
新闻场” 
、“
暴力”
2、受众研究
把电视看成互动的传播过程,充分考察受众的接受;

斯图亚特·
霍尔

电视语言:编码—
成品—
解码。

观众生产意义的三种方式:

主控式、协调式和对抗式。
 
3、媒介—文化研究

电视打破了旧有的时空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
部落文化”
到“
地球村”
七、电视的个案分析
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生”
韩国电视剧,如《大长今》
八、中国电视与产业经营
(一)电视产业的经营
1、按经营范围递增性分:
栏目经营、频道经营、综合经营
2、按经营的具体内容分:
广告经营、节目经营、信息经营、技术经营、劳务经营、混合型经营
(二)中国电视市场分析及运作
1、中国电视制作行业市场
1)电视制作行业产品
A.产品提供获得巨大的发展
B.投资主体多元化
C.娱乐类节目占有相当比重
D.创新性因素不断增加
 
2)电视制作行业竞争
人才竞争加剧
竞争领域拓宽
3)电视制作行业消费者
消费者细分化趋势明显

消费模式有待培育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
用“时间”支付费用的消费模式
直接付费的消费模式
案例:百家讲坛与“蓝海战略”
从“读书时间”到“百家讲坛”
“红海战略”——“蓝海战略”——“长尾理论”
2、中国电视网络传输行业市场
“三网合一”: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
1)电视网络传输行业市场
有线电视网络的经营
节目的收转
信息平台
2)电视网络传输行业消费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27420.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