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明解(第5条)——知行如何合一

《传习录》明解(第5条)——知行如何合一《传习录》明解(第5条)——知行如何合一授课时间: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7日(周四)21:00—22:00授课内容:传习录主持老师:温海明(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传习录》明解(第5条)——知行如何合一

授课时间: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7日(周四)21:00—22:00

授课内容:传习录

主持老师: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导读老师:陈清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孙钦香(江苏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萧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

课程秘书:裴健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

导读老师简介:

孙钦香,山东莒南人,复旦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博士论文做王船山政治哲学,目前是江苏社科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出版著作有《王夫之评传》(简明读本)、《传习录》(译注),在《福建论坛》、《学海》、《哲学分析》、《船山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萧平,字无陂,号抱朴,湖南长沙人,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主持国家、省、厅项目各一项,出版了《传习录校释》、《自然的观念》、《传习录》(译注)《老庄自然观念新探》(台版)等四部著作,在《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中州学刊》《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道家道教,宋明理学。目前正致力于道家自然观念史,道家情感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愿广交同道,深契传统文化精神。笃信阳明先生一席言: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

陈清春: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领域是宋明理学、新儒家。出版著作《六合内外:庄孑內篇道论研究》。

20:52:47王瀚卿 欢迎孙老师,朱承老师和其他老师开讲!

20:53:45朱承 不敢当,听孙老师主讲

21:09:20孙钦香 这一条也是阳明心学的关键命题之一:”知行合一“

几乎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某一个道理或者规矩,却不去做,不去行?从此不是可以得出知道某一道理与去实践某一道理是两件事吗?

21:12:41李光军 是的,都会疑问。有时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未必去做。

21:15:04孙钦香 但阳明却说这不是“知行的本体”,应该是或者说本来是人知道某一道理就会去做的。

21:17:33萧无陂 这段材料中有几处关键语录: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1:18:59李光军 知指德性之知。行指道德实践。

21:19:57朱承 我理解,知和行的分离是逻辑区分,不是事实区分,人性能力多可做逻辑区分,但在事实上不可分离,这是阳明的一个洞见。

21:20:03孙钦香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主要针对朱熹“知先行后”说而提出的。此条中“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的说法值得注意,所谓“本体”是说知行本来如实的状态、本来应有的关系。具体而言,“知行本体”是指知行本来是“合一”的;如果已被“私欲隔断”,也就“不是知行的本体了”。阳明举《大学》“好好色”、“恶恶臭”来证明其“知行合一”说,虽说这两个比喻性说法并不严密,但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中的知行主要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知”主要是指德性之知,而不是指泛指经验知识或理论体系,“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而不是泛指社会行为或心理活动。最后阳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两句话非常著名,是我们理解阳明知行观的关键之一。其意是说,知识是行为的指导,行为意味着将知识付诸行动。可见,对阳明而言,行为实践更为重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知行合一命题突出了“行即是知”这层含义。这一点也正是知行合一说的根本旨意之所在。

21:21:00孙钦香 朱老师的解读很哲学,了得。

21:22:30萧无陂 阳明对《大学》中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解读着实有新意。

21:25:32李光军 也很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21:25:35孙钦香 是的,萧老师,如果顺着阳明的这个思路,真能被他说服的。

21:25:41萧无陂 我始终觉得阳明的知行合一仍然是强烈的指向道德实践,即重视一切道德良知的最终落实。这一看法从十多年前开始持续至今。我记得当年我硕士论文答辩时候,曾就这个问题和答辩老师有一番讨论。

21:28:58萧无陂  是的。阳明讲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已经是十分严格意义上的修养要求。

21:29:18仕平 船山正好跟您相反,以为阳明是“销行以归知”,您怎样看。

21:31:42孙钦香 船山的批评,指向阳明“知行合一”说的一个理论可能缺陷,就是在强调“知是行之始”的同时,隐藏着一个可能就是把行消融内知中,认为只要知道了便就是行了。

21:32:11萧无陂 我读阳明的传习录很多次,总能被他深深地忧世情怀打动。尤其是读到中篇答顾东桥和答聂文蔚,真是热血沸腾!

21:33:43孙钦香 读《“拔本塞源”论》更是如此,纵论千百年,气魄宏大,且忧世之情浓厚。

21:36:20李光军 你们从古人那里吸收了正能量,学到好东西了!

21:36:24孙钦香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贯穿始终的问题之一,也是伦理学中的关键问题,“知而不行”是常事,各派伦理学家致思颇多。

21:37:20孙钦香 朱子认为从先后讲,知为先,行为后,从轻重讲,知为轻,行为重

21:38:21孙钦香 阳明不契朱子之说,格竹失败,龙场千辛万苦,体悟到圣贤之道“知行合一”

21:39:41王明来  请问朱子和阳明,提到过“民主”和“自由”吗?

21:40:57韦永烈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了就必须行,那才是格物,所谓除心中之贼,行心中之善也。

21:41:12朱承 这种诘问意义不明显吧?

21:46:52萧无陂  船山的批评确实看到知与行的差异,如果看成一体,确实有混淆人的意识活动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倾向。但回到本章,阳明反复强调要理解他提出知行合一的宗旨,那就是要从本体层面理解,知行确实是一体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赞同朱教授刚说的知行事实上是一体的,虽然我并不太赞同从逻辑上区分知行。中国哲学恰恰注重的实行、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独自沉思,冥思苦想。

21:48:53仕平 窃以为这里有意思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阳明版神义论”,知行本体为何会被私欲隔断。

21:49:15萧无陂 知行合一与良知、致良知有内在关联。阳明晚年较少谈及知行合一,而是代之以致良知。

21:49:34孙钦香 被私欲隔断的结果就是“知而不行”。

21:50:33朱承 也不是不行,是表演式的行。

21:50:38孙钦香 如果纯是天理的话,按阳明说法,知道某一道理就会去做,知行之间是没有断裂的。

21:50:39李光军 致良知就涉及到修养问题了。

21:51:11仕平 结果的确如此,那阳明有进一步讨论私欲来源处以及与良知关系么?

21:51:16李光军 致良知就是为了纯天理

21:55:14萧无陂 被私欲隔断,是针对徐爱的问而来。

21:56:32李光军 比如看到小孩掉到井里,良知马上做出判断,这是纯天理的,再一犹豫就不敢下水了,为什么呢,被怕水淹死的私欲隔断了,所以要致那良知,纯天理,达成知行合一,下井救人。

21:56:46孙钦香 知道某一道理且做出来,还要问人家居心如何嘛?比如我知道红灯停,确实也在红灯亮时停车了。这一道德行为不是就完结了。难不成还要问我这样做是出于怕交警的惩罚或者做一个好公民?

21:57:47朱承 知行一体,是强调人性能力的一体,不必强行划界,导致偏执。

21:58:23李光军  王先生,这个末学不知。

21:58:51萧无陂 被私欲隔断,即知道应当孝顺但实际上做不到,这就是因为个人私欲所致。虽然自认为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去孝顺,但对外仍然鼓吹孝顺,也赞同孝顺

21:58:56朱承  红灯的这个,大概是欲和矩的统一。矩的内化为人心之所求。

21:59:11孙钦香 往内心追问太多,是否会造成道德高压?或者说高的道德水准更容易产生虚假?

22:01:51孙钦香 阳明还说某个人孝顺,不是依据他知道孝顺的大堆道理,而是他真真切切去做孝顺父母的这件事了,这样看来阳明是极为重视道德行为的实现,以此来衡定某人是否道德,而不是看其内心如何。

22:02:09 Arthur 更多的是一种不经思考的行为本能吧。

22:02:50萧无陂  道德高压带来的是更为严格的道德实践要求。我认为不会带来虚假,但有可能会在某些道德领域导致道德形同虚设,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

22:04:44孙钦香 历史上这种事可不少,奖励孝廉,最后拼到什么程度才称得上孝廉,你要割大腿上的肉医治父母的病,种种非常人举动,这才够得上标准。

22:06:01李光军 道德标准太高了,形同虚设,过犹不及啊。

22:08:01孙钦香 “知行合一”还有一点就是阳明把《大学》格物工夫扭转了,不是朱子穷理说,而是致良知,就是成就道德践履。

22:08:47李光军 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怎么引导,怎么要求都不过份。格物工夫扭转。

22:10:03孙钦香 虽如此说,但方法也得讲究,为甚非得用这么笨、惨烈的方法呢

22:10:26萧无陂  那种符合道德的做法本身已经不道德了,只有源自本心的才是道德

22:11:28李光军  萧教授,这又当何解呢?

22:13:08孙钦香 阳明对格物的这一理解,如放在《大学》八条目次序中,格物与致知工夫是否就混一了?

22:20:57李光军 弟子以为不是混一,格物是为了致知吧。

22:22:54孙钦香 《大学》八条目更是大问题,藉由以后读到相关条目再详细辨析,讨论质疑。

22:23:13孙钦香 今天就到这里啊

22:24:53李光军谢谢朱教授,萧教授及各位先生!

整理:裴健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70156.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