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完全客观,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强调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的重要性。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同时,非暴力沟通也不鼓励绝对化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的观察。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事实,会造成许多困扰。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功能、关系以及问题的复杂性。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下午睡觉,下雨天不出门,那我们看到的这个人是懒惰的人,还是他做的事情懒惰?不管我们说他是懒惰的人,还是做事懒惰,都未必正确。或许是他的职业时间性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他必须下午睡觉,下雨天只能休息。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做的事,我们不能理解;或者他不按照我们的吩咐去做。那我们是说他是愚蠢的人,还是说他做的事愚蠢呢?同样未必正确,有可能只是理解与认知的不同,或者多久以后,我们发现他的做法是正确的,智慧的。为了避免我们自己困惑,一定不能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无论我们给别人贴上负面的标签(比如懒惰或者愚蠢)还是中性和正面的标签,都将阻碍我们全面的了解一个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不做出评判,是人类的最高智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他人的观察,不做出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做出分析,是难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习惯就是,看到别人做什么事或者说什么话,就直接说出推测分析,评价他的是非对错。要做到观察到后,提出自己的感受进行沟通,了解对方的真实心声,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旧习惯是比较条件反射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努力专注于观察感受彼此,不要随意的推测分析和评判。
我们来看看观察和评论的区别。比如说:我曾看到他打过几次电话,每次都至少要五分钟以上。这个就是观察的结果。换一种说法:我看到他每次打电话都要五分钟以上。这个就是评判。这种评判有言过其实的嫌疑,往往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做出友善的回应。真的很难做到观察和评判区分开来,太容易混肴,即使我在举例子的时候,都反复看马歇尔.卢森堡的原文,仔细看他说的区分。非暴力沟通需要我们专注于观察和感受,必须将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非暴力沟通又是动态的语言,他提倡在特点的时间和情境下,专注于观察并清晰的说出观察结果。比方说:他过去开会总是要讲好多故事。而不是说:他就是个大嘴巴,开会总是讲故事。
我去!看看马歇尔.卢森堡举出的练习例子,太容易混肴了: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了。大家说说,这个应该是观察的结果呢?还是对观察做出的评论?马歇尔.卢森堡说“无缘无故”是评论,他说“哥哥发脾气了”也是评论,他说哥哥可能是感到害怕、悲伤或者别的。假设说:哥哥昨天对我说,他生气了。或者说:哥哥昨天捶了一下桌子。马歇尔.卢森堡说这样子说才是观察的结果,才没有掺杂任何评判与评论。所以呢,生活中,得细心自己的言行,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undeesoft.com/87299.html